阿勒泰,位于我国西北的边陲,这片土地山清水秀,物产丰富,已经成为了许多游客和网红打卡的热门目的地。然而,在清朝末年到民初动荡的历史时期,这片土地一度险些脱离祖国的怀抱。最终,阿勒泰能够留在祖国的版图内,得益于当时清政府的一项无意举措。
那么,清朝当时究竟做了什么呢?
在鸦片战争后,许多哈萨克牧民涌入阿勒泰地区。当时,阿勒泰隶属于清朝乌里雅苏台将军辖下的科布多参赞大臣治下。面对突然增多的牧民,科布多参赞大臣瑞洵向皇帝奏请,提出分割科布多以减轻治理压力。清廷答应了这一请求,将科布多的部分地区划归中央直接管辖,而阿勒泰便属于这一新划分的领土。就这样,清廷在最后关头差一点失去的阿勒泰得以保住。
在我国近代史中,沙皇俄国无疑是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之一,外蒙古的独立更是沙俄长时间渗透的结果。为了便于吞并我国北方领土,沙俄扶持亲俄势力,间接控制了外蒙古,最终使得外蒙古从中国的领土上脱离。而外蒙古的亲俄势力则得到沙俄的武器支持,进而在扩张时屡屡得手,清朝的乌里雅苏台将军对此束手无策,只能勉强维持自己的地盘。然而,当外蒙的叛军进攻科布多时,沙俄与外蒙古发生了分歧。
当时,部分科布多地区属于清廷中央直辖,若沙俄支持外蒙叛军攻占该地区,不仅意味着对清廷宣战,沙俄的秘密支持也可能暴露出来。尽管清廷积弱、四面楚歌,但满蒙地区对于多国而言依然是重要战略领土,沙俄的顾虑使得它未能继续推进。沙俄最终在外蒙古叛军进攻科布多时被迫停手,这也为阿勒泰地区的安定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然而,1911年清朝灭亡,宣统帝溥仪退位,清朝的统治彻底瓦解。沙俄得知这一消息后,迅速联合已独立的外蒙武装进攻科布多,迅速占领了大片领土,阿勒泰也逐步成为沙俄的目标。面对沙俄和外蒙的联合威胁,刚刚掌控新疆的杨增新毫不犹豫地派兵驻守阿勒泰,誓死保卫这片疆土。
杨增新的决定充满了风险,因为此时新疆不仅面临沙俄和外蒙的侵略,还有来自内部的哥老会骚乱、革命党活动及农民起义等一系列问题。尽管财政捉襟见肘,杨增新依然决定倾尽资源抵抗外敌,他通过不断与外蒙的武装冲突来捍卫阿勒泰。当外蒙武装遭遇失败后,沙俄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施压杨增新,威胁出兵干涉,但杨增新毫不动摇,坚决抵抗。
见杨增新拒不退让,沙俄转向了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经过一番威逼利诱,最终迫使袁世凯同意将包括阿勒泰在内的部分科布多地区割让给“独立”的外蒙古。而当时负责新疆的帕勒塔更是为了个人利益,与沙俄签订了屈辱的《中蒙军队停战协定》,将大片领土拱手让出。尽管如此,杨增新依然坚持不从,坚守疆土。最终,随着沙俄国内形势的变化,杨增新才松了一口气,阿勒泰得以保留。
然而,外蒙古并未放弃其吞并阿勒泰的野心。1947年,外蒙古趁我国国内解放战争正酣之时,突然指责我国的汉哈部队非法越过拜塔克山,并逮捕了数名外蒙古士兵。外蒙军队在炮火和飞机的配合下,对我国北塔山阵地发起猛烈攻击。尽管我国守军成功反击,外蒙军队却屡屡越过边境与我国发生武装冲突,直到次年,外蒙才终于撤军。
阿勒泰几度面临分裂的危机,最终能够留在祖国怀抱,实属不易。近年来,央视推出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将阿勒泰的美丽自然风光和淳朴民风呈现给观众,成为一部极具艺术价值的作品。阿勒泰自古便有“金山银水”的美誉,未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阿勒泰必将更加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