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秋季,岷山群峰间弥漫着浓厚的雾气。一支疲惫的红四方面军收容队正停驻在一座巍峨的大岭脚下,面对的是一个生死攸关的抉择——是否继续前行,还是选择放弃?就在这时,一位出人意料的英雄人物出现在他们面前,他的一个决定将彻底改变这支队伍的命运。
红军长征远非一场简单的旅行,它是一场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生死之旅。试想,几十万红军战士经历了整整一年多的艰难行进,穿越雪山草地,躲避敌人追击,饥肠辘辘时啃树皮,口渴时饮用露水。在这一路上,无数的战士倒下,再也没有站起来。这是一次生死考验,没有任何妥协。
然而,红军始终未曾放弃。他们有一个神秘的力量——收容队。这个队伍专门负责照顾掉队和生病的战士,相当于现代医院的急诊科。如果没有收容队,许多战士可能就会被丢下荒野,永远无法再见到家园的阳光。
然而,到了1935年秋天,连收容队也已经快要支撑不下去了。队伍已经跋涉了50多天,翻越了一座又一座险峻的大山。粮食早已耗尽,连背负粮草的牛都被宰了来充饥。此刻,队伍中剩下的140多名战士,个个面黄肌瘦,体力几乎耗尽,连走路的力量都在逐渐消失。
就在这时,方面军指挥部终于赶到了。总指挥徐向前听闻收容队的困境后,毫不犹豫地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把自己的坐骑送给了收容队。
或许你会觉得,一匹马而已,何足挂齿?但在长征的恶劣环境中,一匹马的价值无法用金钱衡量。它不仅是重要的交通工具,更是战士们的生命线。送出自己的坐骑,相当于将生死的命运交到了两条腿上,几乎意味着失去了一部分保障,甚至可能是生命的风险。
唐青山接过这匹马的缰绳时,内心激动得几乎说不出话来。那不仅仅是一匹普通的马,更是总指挥对他们的信任与期望的象征。那一刻,所有的疲惫和困顿仿佛都被抛在脑后,队伍中的每个战士都感受到了无比的鼓舞。
然而,接下来的决定却让大家陷入了道德的困境。那匹马是如此珍贵,而它又是总指挥的心爱坐骑。杀掉它来维持生存,能救活这140多条性命,可是大家谁也不忍心下手。唐青山看着那匹枣红色的马,心中一阵酸楚。他轻轻地摸了摸马儿的鬃毛,仿佛在向它道歉:“兄弟,抱歉了。”
最终,理智战胜了情感。唐青山咬紧牙关,下令宰马。他对战士们说道:“徐总指挥把马送给我们,是希望我们能活下去,继续为革命奋斗!我们不能辜负他的期望!”听到这番话,大家深知这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不辜负那份沉甸甸的信任与使命。
随着马肉被烤熟,几乎所有人都忍不住大快朵颐。虽然没有盐分,也没有任何调料,但饥饿已久的战士们根本不在乎这些。他们围绕着篝火,吃得津津有味,脸色渐渐恢复了血色。
吃饱后,收容队的气氛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曾经气喘吁吁、几乎绝望的队伍,突然焕发出勃勃生机。许多病员甚至决定自己走路,伤员也坚持着要亲自爬山。整个队伍充满了斗志,口号此起彼伏:“加油!徐总指挥就在前面!我们要克服一切困难,为了答谢首长的恩情!”
凭借着这种顽强的意志力,收容队在天黑前终于成功翻越了那座大岭。当他们抵达甘南平原时,每个战士的脸上都洋溢着胜利的喜悦,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