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与隋朝都终结了国家的四分五裂局面,开创了大一统的先声。这些伟大的成就本应受到高度赞扬,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历史上更为人们所称颂的反而是汉朝与唐朝的继承者。这两个朝代短命的原因也许就是它们存在的时间太过短暂——秦朝仅存在15年,隋朝则是29年(从完成统一事业起算)。如果拿人的寿命做比拟,秦朝的短命就像一个未成年夭折,而隋朝则像一个未到而立之年便匆匆离世;对于一个朝代来说,它的名字还没来得及修饰完毕,便已经灭亡。
这两个朝代一灭亡,历史学家便纷纷开始讨论:为何如此强大的朝代竟然会如此迅速地灭亡?数百年来,学者们几乎从各个角度给出了答案。随便举几个例子来说:
关于秦朝:汉代的陆贾认为,秦朝之所以迅速灭亡,主要是因为过度依赖刑法,而没有施行德政。贾谊的观点也类似,认为秦朝没有采取仁政。清代的王夫之则指出,最为关键的原因是秦始皇选错了接班人。
关于隋朝:隋朝的灭亡给唐初的统治者带来了巨大的触动,唐太宗甚至专门组织过研讨会,反思隋朝的教训。唐太宗认为,隋朝的短命源于隋文帝做事过于亲力亲为,且处理不当。魏征则重点批评了隋炀帝的奢靡与暴政。
我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用来解释中国历史上朝代更替的规律:一个朝代的第二代接班人对朝代的长短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比开国皇帝的作用更为关键。若选对了接班人,并且其具有能力,能够继承父辈的事业,这个朝代的国运就会延续下去。反之,一旦选错了接班人,无能或作乱,整个朝代的基础就会迅速崩塌。
秦朝与隋朝正是因为接班人的问题才迅速灭亡。若要追究责任,秦二世胡亥与隋炀帝杨广自然是最大的罪人,显然这两位接班人使得原本稳定的江山陷入崩溃。但如果追溯根源,秦始皇和隋文帝也难以免责,接班人是他们亲自选定的,无论是眼光失误,还是带病任用,作为皇帝,他们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王夫之的眼光极为深刻,他直言不讳地指出,秦始皇的失误就在于没有选对继承人:“秦始皇如果选对人,秦朝就不会灭亡。”这句话准确地揭示了接班人选择的重要性。
历史没有“如果”,但仍可以假设一下:如果是扶苏,而不是胡亥继位,秦朝会不会长命百年呢?
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史书上记载,扶苏曾多次劝谏秦始皇,例如在焚书坑儒事件中,扶苏曾提醒秦始皇,不要对儒生进行过于严苛的打压。扶苏与秦始皇在治国理念上大不相同。如果扶苏继位,他有能力纠正父亲的过激行为,而不像胡亥那样继续走上极端。秦朝的政权或许能够恢复回稳,继续维持更长的时间。
隋文帝杨坚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他废除了太子杨勇,立了杨广为继承人。杨坚刚执政时名声不错,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但他晚年逐渐暴虐,执行酷刑,滥杀功臣。隋朝若想延续下去,唯有接班人能够施行仁政,化解积弊,才有可能避免灭亡。
杨勇是一位非常合适的接班人,不仅品行端正,而且能力出众,深受百官拥戴。与此相对,杨广奢侈无度,急功近利,他的登基无疑是隋朝灭亡的关键所在。
隋文帝竟然被杨广装作孝顺、朴素的模样蒙蔽了眼睛,最终改立杨广为太子,结果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导致整个杨家江山被葬送。
接下来,我们可以看看一些长寿王朝的继承人们。
在西汉,刘邦去世后,汉惠帝刘盈继位,实际掌权的则是吕后。汉惠帝性格仁厚,宽政减赋,通过轻松的治理让帝国渡过了二传手危机。若排除吕后干政,真正的二传手是汉文帝刘恒,他带领汉朝走入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唐朝的二传手李世民,成就毋庸置疑。唐代的“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的强盛,李世民的接班成就让唐帝国稳如泰山。
明代的建文帝虽然较弱,但朱棣篡位后,虽然有着强烈的霸气,仍能稳住江山,实际上,朱棣可以视为明朝的真正二传手。
清代的二传手,入关前的皇太极、入关后的康熙,都是有着雄才伟略的帝王。
总结来说,选对二传手的大一统朝代,国祚一般不会短命。若接班人能力不足,尽管后期可能迎来伟大的治世,但短命的命运也难以避免。
我借此概念来分析秦隋两代的命运。所谓“改革冲击波”,就是改革带来的阵痛,所有的改革都会引发社会的震荡。当改革做得好,时机把握得当时,它将带来长久的利益,反之则可能带来国家的崩溃。
秦朝与隋朝之所以短命,正是因为未能抵挡改革冲击波的负面影响。然而,它们的改革措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果没有这些改革,历史的进步将会被拖延。两朝不畏风险,勇敢改革,为后来的汉唐打下了稳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