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谦让徐州的过程,在《三国演义》中与实际历史记载有很大差异。历史中的刘备只进行了“一让”,而这一让实际上展现了他非凡的政治智慧。接下来,我们可以一步步分析刘备此举的高明之处,以及它所达到的各项目的。
曹操曾两次征讨徐州,第一次他屠戮了彭城、下邳之间的百姓,摧毁了五个县;第二次,他在琅琊国南部、东海国郯城(今临沂市郯城县)东部,实行了三光政策,彻底破坏了这些地方(《三国志·武帝纪》)。与此同时,袁术也趁机攻占了豫州徐璆的汝南郡、陈珪的沛国南部以及徐州广陵郡淮南邗沟以西的地区。
在曹操撤退后,他在徐州留下了襄贲校尉杜松等人,守住了襄贲、开阳等六座城市(《三国志·吕虔传》)。而臧霸等泰山军则夺回了开阳等地,并在琅琊国逐渐实现了自立。与此同时,昌豨在彭城和东海地区策划谋划(《三国志·吕虔传》),局势一度陷入动荡。
陶谦当时拥有一些盟友,如泰山太守应劭,他最终投奔了袁绍;汝南太守徐璆因袁术的逼迫,投靠了陶谦并被任命为东海相。公孙瓒派遣青州刺史田楷于194年初前来救援陶谦,但刘备最终放弃了田楷,决定留下徐州(《三国志·先主传》)。田楷在与袁绍的两年苦战中,连野外的青草都吃光了(《后汉书·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再也没有任何可依靠的力量。陶谦的北海相孔融虽因黄巾军而暂时避难,却仍是陶谦唯一可依赖的盟友。
当时,陶谦控制的地盘逐渐瓦解。北徐州的三个重要地区几乎被曹操毁灭,琅琊国渐渐失控;下邳陈氏家族领导的沛国以及南徐州的多个地区也在丧失控制。尽管刘备驻守的小沛地理位置重要,但仍不足以扭转徐州的困境。经历战乱和屠戮的徐州,民众疾苦,陶谦痛心不已。终于在194年12月,陶谦因病重陷入绝望。
陶谦临终时,深知局势复杂,他不敢让儿子继承这个满目疮痍的徐州,心中只有一个人——刘备。他对徐州别驾麋竺说:“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三国志·先主传》)陶谦死后,麋竺带领徐州官员从郯城迁至小沛,试图迎接刘备入主徐州。值得注意的是,麋竺主要带的是北徐州的士族代表,这个过程虽然艰难,却充满了请求和期待。
当时的刘备虽然名义上是豫州刺史,但实际上他依赖陶谦的四千丹阳兵和一部分老兵,外加一些新兵组成的力量(《三国志·先主传》)。他虽然看中了徐州的潜力,但也深知局势的复杂与风险。北徐州的局势一团糟,南徐州的下邳和广陵地区相对较好,若能得到当地的支持,或许能够有所作为。
然而,刘备并非轻易被外界压力所迫。在面对下邳陈氏的代表陈登时,他巧妙地提出:“袁术近寿春,他四世五公,海内归心,你可以把徐州让给他。”陈登立即表态支持刘备,并承诺将帮助刘备以十万步骑对抗袁术,甚至表示即使刘备不愿接手徐州,他们也绝不会将其交给袁术(《三国志·先主传》)。此举展现了下邳陈氏对刘备的忠诚,同时也透露出他们对袁术的不满。
尽管刘备收到了来自南北徐州士族的支持,他仍然觉得需要更广泛的外部支持才能安心接手。因此,他要求徐州官员派人前往北海请示孔融的意见。这一举措,不仅稳定了刘备与孔融的盟友关系,也让外部势力认可了刘备的选择。
最终,孔融的回信支持了刘备,贬低了袁术,促使刘备决定正式接管徐州。而陶谦曾经的治所郯城已被曹操围攻至几近崩溃,资源严重匮乏,因此,刘备决定将徐州的新治所迁至下邳城(今睢宁东北),尽管这一决策仍面临重重挑战。
此时,刘备意识到,他的目标不仅仅是抗衡袁术,还需要改善与袁绍的关系。通过与袁术共同敌对,他能够借此机会缓解与袁绍的紧张局势。于是,陈登等人派使者向袁绍表态,表示徐州的防务是为了抗击袁术,而非针对袁绍,并承诺支持刘备。袁绍最终答应了支持刘备入主徐州(裴注《三国志·先主传》引《献帝春秋》)。
刘备通过这一系列的政治操作,巧妙地整合了徐州内部的力量,也获得了外部盟友的支持。最终,他得以顺利接管徐州,并为日后与袁术的对抗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三国演义》中的“三让徐州”不同,历史上的刘备的“一让”同样充满了政治智慧。这一举措不仅帮助刘备稳住了徐州的局面,也让他能够以最小的代价整合资源,准备迎接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