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5月16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一份历经七十九载流离的中华瑰宝——子弹库帛书《五行令》和《攻守占》,在庄重而热烈的氛围中,由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正式返还给中国国家文物局。接收仪式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举行。这两卷珍贵的战国时期帛书的回归,不仅是文物追索返还领域的一项重要成就,更是中华民族走向强盛、文化自信日益彰显的生动注脚。它们跨越浩瀚的太平洋,带着古老的墨香,重归故里,与祖国大地上无数珍宝一同,见证着新时代的民族复兴伟业。
七十九载流离终归故土
子弹库帛书因1942年发现于湖南长沙子弹库一座楚墓而得名,是目前已知唯一的战国时期帛书,也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帛书,更是首个具有典籍意义的古书。它分三卷,字数超过900字,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古代中国的宇宙观、时间观、生命观以及战争策略等多个方面。其独特的书写形式、丰富的文字信息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对于中国古文字学、古文献学、学术史以及思想史的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被誉为“绝世孤本”、“无价之宝”。
然而,这部国之瑰宝的命运多舛。1942年,在那个战火纷飞、中华民族遭受深重苦难的年代,子弹库帛书不幸被盗掘出土。随后的几年里,它几经转手,历经波折,最终于1946年,在一个国家孱弱、内忧外患的时期,非法流失至美国。七十九年的光阴荏苒,帛书远离故土,藏身异国博物馆,徒留故国人民的牵挂与追忆。
此次成功回归的《五行令》和《攻守占》,分别是子弹库帛书的第二卷和第三卷。《五行令》主要记述了四时十二月的吉凶宜忌,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的时令观念和生活禁忌;《攻守占》则详细记录了攻城守城的占卜之术与宜忌事项,展现了古代军事思想的一隅。这两卷帛书文字清晰,保存较为完好,是研究战国时期楚地文化、思想、占卜术的重要实物资料。而子弹库帛书的第一卷《四时令》,目前仍在海外,中国国家文物局表示将继续努力推动其早日回归。
主动追索的典范与《青岛建议书》的实践
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的回归,并非偶然。它是中国政府长期以来不懈努力追索流失海外文物的成果,更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强盛国力与国际影响力提升的直接体现。国家文物局密切关注海外文物的动态,当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发布关于返还非道德方式获取文物的政策性文件后,国家文物局第一时间启动了对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保存的子弹库帛书的追索工作。
这是一项基于严谨学术研究和坚实法律基础的追索行动。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团队,深入研究子弹库帛书的出土背景、流传过程和非法流失的证据,形成了扎实、完整的证据链,有力地证明了该帛书的中国归属以及其流失的非正当性。基于这一确凿的证据,中方向美方提出了返还请求,并展开了多轮富有成效的磋商。
在磋商过程中,双方不仅秉持了以文物回归纠正历史错误的共同愿望,更将推动双方在文物保护、研究等专业领域的长期合作作为重要共识。这种基于对话与合作的方式,恰恰体现了中国主导制定的《关于保护和返还非法出境的文化财产的青岛建议书》(简称《青岛建议书》)的核心精神。《青岛建议书》强调通过对话、协商、合作等和平方式解决历史上流失文物的返还问题,倡导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文物返还秩序。子弹库帛书的成功回归,正是这一理念的成功实践,成为主动追索历史上流失重点文物并取得成功的第一个案例,为今后开展类似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示范。
多方致辞 寄语未来
在接收仪式上,中外嘉宾发表致辞,共同庆祝这一历史性时刻,并就文化遗产保护合作的未来展望。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在视频致辞中指出,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向中方返还帛书《五行令》《攻守占》,彰显了其在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中恪守博物馆伦理的努力,是中国主导制定的《青岛建议书》以对话与合作推动历史上流失文物保护与返还理念的成功实践。帛书回归后,将在文物原生环境中,得到更加全面、更为系统的保护和研究,让文物的价值得到更加准确、完整的理解和阐释。期待通过此次返还带动更多流失文物回归,并以文物合作为纽带,共同守护全球文明发展成果,推动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更加深厚持久的人文力量。
中国驻美国大使谢锋在致辞中表示,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因民族弱乱而远离故土,正随着民族复兴而踏上归途。子弹库帛书的回归,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一件文化盛事,也是中美文化遗产保护合作的又一次成功实践,为增进中美人文交流和两国人民友谊注入了正能量,也对国际合作追索返还文物、守护人类文明成果具有示范意义。子弹库帛书成功返还的佳话告诉我们,在平等、尊重和互惠的基础上加强对话、推进合作,双方就能够携手办成很多有利于两国和世界的大事、实事、好事。希望越来越多有识之士多发理性之声、多做互利之事。
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蔡斯·罗宾逊在交接仪式上说,此次返还是一项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反映了亚洲艺术博物馆对良好管理的关注,以及这些文物应与其文化和考古背景进行对话的理念。返还协议为亚洲艺术博物馆开辟了新的、重要的研究途径。在过去几个月中,我们与中国合作伙伴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对话,有望面向未来开展合作。
回归的意义与未来的展望
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的回归,其意义远远超出了两卷帛书本身。它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回归,更是文化主权、民族尊严的回归。在过去一百多年里,中国因国力衰弱而遭受了大规模的文物劫掠和非法流失。每一件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都承载着一段屈辱的历史,都牵动着中华儿女的心。子弹库帛书的成功追索,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提高、法律体系完善以及在国际文物追索返还领域话语权增强的直接体现。它向世界宣告,中国有能力、有决心保护好自己的文化遗产,让流失海外的文物踏上归途。
此次事件也再次凸显了文化交流与对话在弥合分歧、增进理解方面的重要作用。中美作为世界上两个重要的国家,尽管在某些领域存在分歧,但在文化遗产保护这样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议题上,依然可以找到合作的契合点,共同致力于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子弹库帛书的成功返还,为复杂的中美关系注入了一股积极的力量,证明了人文交流的独特价值。
对于未来的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国家文物局已经做好了规划。据悉,回归后的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将在原生环境中得到妥善保管和专业的修复保护。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专家学者将有机会近距离、系统地研究这两卷珍贵的帛书,深入解读其文字、思想和文化内涵,填补中国古文字、古文献、战国史研究的一些空白。
为了让广大公众能够一睹国宝风采,国家文物局宣布,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将于2025年7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万里同归——新时代文物追索返还成果展”上首次面向公众展出。届时,观众将有机会近距离感受这份来自两千多年前的中华古籍的魅力,了解其波澜壮阔的回归历程,深刻体会到文物回归对于民族情感的慰藉和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在庆祝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仍有大量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子弹库帛书的第一卷《四时令》仍在异国他乡。国家文物局表示,将继续积极推动《四时令》的早日回归,并一如既往地致力于通过多种途径,追索和促成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返还。
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的回家之路,是一条充满坎坷与希望的道路。它的成功回归,是历史的纠偏,是正义的伸张,是国家强盛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彰显。在迈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一件件流失海外的国宝的归来,正如同一个个闪亮的坐标,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这一刻,跨越时空的对话在古老的帛书与现代的中国之间展开,书写着中华文明新的辉煌篇章。
《攻守占》文字
《五行令》月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