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八位开国大将中,有三位死于李渊之手,四位则被李世民处决。而最后一位的结局,至今仍是个谜,不禁让人想知道,究竟他是否能够在这些权力之手的阴影下生还。
或许你会疑惑:“李世民不是素有‘不杀功臣’之名吗?怎么会有四人死于他的手中呢?”
这就引出了今天要谈的这位争议最大的皇帝。其实,历史上能做到“不杀功臣”的帝王非常少,秦始皇算是其中一位。而另一个有争议的例子是汉光武帝刘秀,他并非不杀功臣,而是出于某些现实原因,不敢轻易动手。
李世民所杀的四位开国大将,其中有三人是因为种种无奈之事,不得不斩;而另一位则是冤屈致死。接下来,我们就来讲讲其中的悲剧。
首先是那位冤死的李君羡。李君羡曾为大唐的建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最终却死于一场误会。当时,流传着一个预兆:有一位名为“武王”的人物会取代李氏王朝。李世民一直对这个流言心存疑虑,但始终没有弄清楚“武王”究竟是何人。直到有一天,李世民与李君羡共饮,席间,李君羡提到自己的“小名”是“五娘子”。李世民误听成了“武娘子”。经过一番调查,李君羡的职务、封号和辖地中竟然都带有“武”字,这让李世民感到异常惊恐。他开始怀疑李君羡就是那个“武王”,于是他陷入了对李君羡的深深怀疑。最终,李君羡被免职,且不久后因“谋反”被秘密处决。其实,他根本没有任何造反之意,只是因为一些不寻常的行为被误解。直到后来,武则天登基时,李君羡的冤屈才得以平反。可以说,李君羡死得极其冤枉。
接着是那些因造反而死的开国大将。首先是侯君集。侯君集本来可以安享晚年,但他因心生权欲,最终走上了叛变的道路。当时,李世民最宠爱的儿子是李泰,而李承乾对此并不认同。李泰的权力欲望愈发强烈,李承乾无法忍受,最终决定与侯君集联合,通过“玄武门”事变来获取权力。侯君集的计划虽然宏大,但最终因提前被发现而以失败告终。李承乾被软禁,侯君集也因此被斩杀。然而,李世民却宽容待侯君集的家人,没有追究他们的责任,甚至没有撤掉侯君集在凌烟阁中的画像,足见他对这位开国功臣的依依不舍。
然后是张亮,这位同样因叛变遭致死亡的将领。张亮最初参与了侯君集的叛乱,但在失败后,他却并未吸取教训,反而做出了更加愚蠢的举动。张亮收养了数百名干儿子,并声称其中一些干儿子未来有可能挑战帝王之位。显然,他这是在为自己的造反铺路。最后,张亮的叛乱被揭露,他最终被李世民下令处决。
最后一个因叛变被杀的将领是罗艺。罗艺曾是李建成的部下,与李世民有过不和。李建成去世后,李世民并未立即处决罗艺,反而任命他为高官,并给了他大量土地,这让罗艺感到困惑。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会被李世民所害,而一些道士的言论更是让他产生了“皇帝梦”。他听信谗言,决定叛变,结果很快被打败,并被自己的部下杀害,死得非常悲惨。
总的来说,李世民所杀的四位开国大将中,李君羡显然是无辜冤死,其他三位则完全是自作自受。原本他们都有大好的前途,但因心生叛逆之心,最终走向了不归路。
此外,还有三位死于李渊之手。首先是杜伏威,他和他的干儿子阚棱曾在唐朝初期功勋卓著。由于杜伏威的地位上升,朝廷将其调往京城,他的部下王雄诞被任命为接替者。然而,辅公祏不满自己被排除在外,最终起兵反叛,将王雄诞杀害。虽然辅公祏一度得手,但李靖大军的到来使得他的叛乱很快破产。辅公祏在被捕后,背负了叛乱的责任,并诬陷杜伏威为主谋,最终让阚棱被处死。杜伏威虽然没有被立刻处死,但他在恐惧中度日,最终因压力过大而死,实在是冤枉。
另一个冤屈死于李渊之手的是刘文静。当时,刘文静深得李渊宠爱,但他与大臣裴寂关系不合。一次醉酒后,刘文静口出狂言,表示要置裴寂于死地。此言被人恶意歪曲为谋反,最终刘文静被诬陷并处死,直到李世民继位后,才为其昭雪。
最后一位冤死的开国将领是薛万彻,他在玄武门之变时曾支持李建成。李世民并未因此杀他,反而重用他。薛万彻也在李世民的治下得以升职。然而,李世民驾崩后,薛万彻却与房遗爱联合叛变,最终被打败并处决,死于李治的统治之下。
唐朝这八位开国大将的命运各异,既有叛变的结局,也有冤屈致死的悲剧。总体来说,“高鸟尽,良弓藏”这一道理在帝王面前尤为显著,尤其是那些拥有大权的将领们,最终很难有一个善终。幸运的是,李世民相较于其父李渊,在处理功臣问题时稍显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