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之所以能灭六国,靠的就是一个“强”字。其综合实力无疑高出其他六国许多,同时也利用计谋,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不过,尽管秦国实力强大,却有一个显著的特质是“暴”。在统一后,秦国采取了高压的暴政治理,而不是以仁义之道来治国。因此,暴政自难获得民心,一个失去民众支持的政权,无疑是无法实现长久的稳定,最终倒台是必然的。如今在互联网上,出现了一些声音试图为强秦的“暴”辩护,然而我们作为生活在两千多年后的后人,并没有亲身经历过秦朝究竟是暴政还是仁政。但从一些坚实的历史事实中,可以得出结论,秦国确实是一个以暴治国的政权。以下是几个例子,以供参考:
首先,谈到长城,大家都知道它的宏伟和规模,堪称世界奇迹。考虑到那遥远年代的生产力,如此巨大的工程,即使是现代人也会觉得难以承担,显然不可能是人民自愿放下家庭和农业工作去建造的。这完全依赖于一个强大的国家机器的强制驱动,这一现象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秦国的暴政。
其次,看秦陵的建设,如同目前已揭开的兵马俑,它的规模与规模下面所投入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是惊人的。从探测结果来看,已经被列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兵马俑,其实仅仅是整个秦陵的一小部分,许多已知的陪葬墓还未被发掘,而更大的奇迹可能仍然隐藏在始皇墓内。秦陵的规模与复杂程度,无疑是在古今中外都首屈一指的工程,以一个古代的农业社会的力量完成这样的伟业,必然耗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几乎透支了整个社会的生产总值。如果说建长城可以看作是国防建设,人人有责,那么秦陵的建造则只能视为始皇帝为满足私欲而动用全国力量的行为。
最后,再提到传说中的阿房宫。尽管文献记载的阿房宫早已毁坏,它依然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奇观。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秦陵和兵马俑的存在,也许当时的不明真相的先人会认为文献的记载是夸大其词,但现在我们知道,无论文献如何描绘阿房宫的奢华,相信它大概率是存在的。
就上述三项而言,加上不断的征兵和战斗,除了一个“暴”字,实在难以找到其他的美化解释。因此,秦二世时期民怨如潮,四处爆发起义,也便显得顺理成章。所谓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强大的秦国在攻伐其他六国时尚且有国家存亡的危机意识,强国的实力使得民众能够团结一致,抵御外敌。然而,统一后外部威胁消失,各种内部隐患则相继显露,所谓“医者能治愈他人,却无法自救”正是此时最恰当的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