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2月的某一天,李德生当时担任总政治部主任兼北京军区司令员,参加完一次政治局会议后,他和其他几位军区司令员一起前往毛主席的书房。毛主席召集他们开会,目的是讨论关于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的事宜,向他们征求意见。
在这次谈话中,毛主席首先阐述了对调的背景和目的,然后便问李德生,由于他既是总政主任,又是北京军区的司令员,对于这次对调有什么看法。
李德生毫不犹豫地表态:“我完全服从中央的决定,没意见。”
他的这番话让其他司令员无法再提出不同的意见,大家纷纷表示服从毛主席的决定。于是,会议气氛迅速定了下来,大家一致认同了毛主席的意见。
第二天,军委便下达了正式的调令,李德生和陈锡联将进行对调,要求两人接到命令后的十天内完成报到。
当晚,正在办公室里的陈锡联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那头是李德生。他语气有些沉重地说道:“首长,我现在压力山大,不知道怎么解压。”
陈锡联听了之后有些不解,便安慰他说:“其实,不就是离开北京吗?离开那儿,你依旧能闯出一片天地。”
李德生却表示,压力的来源并不在于离开北京,而是其他一些更为深层的问题。他坦言:“虽然自己不想多想,但毕竟是要接受考验,不容忽视。”
陈锡联耐心地听着,随后问道:“那你究竟有什么样的压力呢?你跟我说说。”
李德生这才开口讲出了心中的两点压力。
首先,他心里有个疑虑,那就是自己在毛主席召集的这次集体谈话中是第一个站出来表态的,他并不知道其他将领们有怎样的想法。他担心这样做可能让其他将领对自己产生看法,心里充满了不安。
听到这里,陈锡联马上劝解道:“你不必过度担心,谁在这种场合第一个表态都一样。这是一个大局意识强的集体场合,每一位高级将领都会有这种敏锐的自觉,他们不会因此对你产生异议。”
陈锡联的这番话让李德生稍微放下心中的疑虑。
其次,李德生的压力来源于他对沈阳军区的陌生。他对这个新的岗位心生畏惧,担心自己无法适应,甚至害怕带不好沈阳军区的工作,可能会影响到这个军区原有的良好运作,导致战斗力下降。
陈锡联笑了笑,表示李德生多虑了。他说道:“你刚到一个新环境,肯定会经历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但我深知你的能力和素质,相信你很快就会适应并带领沈阳军区取得新的成绩。”
陈锡联的宽慰让李德生稍微安心了些。两人在电话中深聊了许久,直到很晚才挂断电话。临了,陈锡联语气坚定地说:“什么都别想,接受考验。”
那么,李德生在和陈锡联进行对调之前,为什么要花这么长时间与他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谈心呢?
其实,这背后有着两人深厚的战友情谊。李德生和陈锡联都是大别山的儿女,革命战争时期,李德生一直在陈锡联的麾下战斗。虽然陈锡联比李德生年长一岁,但李德生始终十分尊敬这位老战友。
陈锡联则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对李德生特别关照,培养他,带领他一起征战四方,二人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李德生的敬重与钦佩,源自于对陈锡联军事才能和人格的崇敬,而陈锡联则看中李德生身上的优秀品质和战斗力。
这种深厚的情谊也从未改变,事实证明,陈锡联并没有看错李德生。新中国成立后,李德生的成就甚至一度超过陈锡联,这和他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政治操守分不开。
然而,在1999年6月10日,陈锡联因病去世,李德生得知消息后悲痛欲绝,痛哭流涕。
他回想起在张国焘排挤时期,正是陈锡联给予他莫大的鼓励;想起陈锡联为了保护他,舍命守护在他身边;更想起陈锡联在李德生遇到困难时,总是默默地提醒他、激励他。
李德生悲痛之下,提笔写下长文《威猛震敌胆,打仗数第一——深切缅怀卓越的军事家陈锡联同志》,并在人民日报上发表。
文章中,李德生深情回顾了和陈锡联并肩作战的种种往事,正如他在文中所写:“我为失去陈锡联这样一位老领导、老战友感到无限的惋惜和悲痛,我将永远深深地怀念他。”
这篇文章,便是他对这位老战友、老领导、也是自己人生导师最真挚的怀念与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