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关羽率领荆州大军北伐,初战捷报频传,连续取得胜利,将曹仁困于樊城。接着,他又凭借水淹七军的战术,击败了曹军的精锐部队——吕禁、庞德统领的七军。然而,关羽的北伐并非一路顺风,虽然开局极为辉煌,但随着战局发展,后期的失败也同样令人惨痛。
水淹七军之后,关羽开始有所轻敌,他把荆州的主力军队几乎全部调往前线。正因如此,荆州的后方防线变得异常脆弱,导致吕蒙趁机进攻,迅速夺取了荆州的控制权。关羽这次北伐并未完成恢复中原、振兴汉室的宏伟目标,反而损失了大量精兵强将,不仅失去了荆州这个重要的大本营,还最终赔上了自己的性命。
以关羽的实力,按理说他不可能轻易失去荆州,然而他的失误也只能归结为“大意失荆州”,这让人不禁感到惋惜。可惜的是,成败常常决定一切,关羽的确失去了荆州,而刘备集团也未能选择最合适的人来接手守卫荆州。那么,究竟谁是最合适的接替者呢?这个人便是魏延,虽然他并非关羽的得力下属,但在许多方面却具备了成为荆州守将的资质。可惜,诸葛亮始终没有给予魏延信任,导致了这一错失机会。
在《演义》第五十三回《关云长义释黄汉升,孙仲谋大战张文远》中,魏延曾为关羽立下赫赫战功。此时,他斩杀长沙太守韩玄,成功投降关羽。刘备得知魏延归顺后,带着诸葛亮等文武大臣亲自前往长沙迎接。关羽将魏延带到中军大帐,准备正式向刘备和诸葛亮报告。
然而,魏延刚刚进入帐中,还未向刘备行礼,旁边的军师诸葛亮便冷酷地下令,要将魏延立刻斩首。刘备听到此命令,惊讶不已,以为诸葛亮意气用事,竟要杀掉刚归顺的将领,急忙询问道:“魏延为我立下赫赫战功,军师为何要杀他?”诸葛亮冷静地解释道:“食其禄而杀其主,乃是不忠;居其土而献其地,乃是不义。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会背叛,宁可早除后患。”
诸葛亮的话一针见血,他认为魏延不仅不忠不义,而且脑后长有反骨,日后必定会叛变,因此主张立即斩杀他。刘备听后,深知如果杀掉魏延,将引发其他降将的恐慌,未来很难再吸引人投降,于是劝阻了诸葛亮的决定。最后,诸葛亮虽然心不甘情不愿,但还是忍痛放过了魏延。
从表面上看,诸葛亮对魏延的不信任表露无遗,甚至一度做出极端决定。然而,诸葛亮的这种做法并不完全正确。尽管他对魏延心存偏见,但从实际角度出发,魏延却是留守荆州的最佳人选。魏延有着极强的作战能力,且正值壮年,未来可以肩负重任。
魏延不仅是荆州派系的武将,还拥有出色的军事才能。在刘备集团中,许多出色的将领都源自荆州,其中包括诸葛亮、蒋琬、黄忠等人。作为荆州派系的重要成员,魏延得到了更好的接纳,能够与当地的士兵形成紧密合作,具备了稳守荆州的优势。
除此之外,魏延是刘备集团的年轻将领,具有更强的攻击与防守能力。关羽、张飞等老将年事已高,黄忠则已步入暮年,魏延作为年轻一代,正是刘备集团未来的中坚力量。魏延在汉中战役中创立了“重门之策”,为当地防守做出了极大贡献,证明了他在防守方面的卓越能力。
综上所述,魏延无疑是留守荆州的最佳人选。他的能力和背景完全符合这一任务,但由于诸葛亮的偏见和不信任,魏延错失了这个机会。如果魏延能够代替关羽守住荆州,那么荆州的命运或许会大为不同。假如此时诸葛亮能够专心北伐,也许会有全新的局面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