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隋朝末年的复杂局势下,李渊可以说是应时而生。他不仅代表了关陇集团,肩负着巩固集团统治基础的重任,而且在时机成熟时,他还承担了推翻隋炀帝、平定动乱的使命,最终把国家引向了安定与和平。那么,为什么李渊能在众多争雄者中脱颖而出,最终胜出呢?
究其原因,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李渊拥有着关陇集团核心成员的身份。自东汉以来,中国已经形成了等级分明的社会结构,那时的百姓早已习惯于这样一种社会秩序。虽然今天我们提到身份等级,常会联想到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口号,但在那个时代,普通百姓对于身份地位的认同已经深入骨髓。因此,作为关陇集团的核心人物,李渊凭借自己在军中崇高的地位和背景,成功地为自己在太原起兵以及后来的建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李渊有着敏锐的战略眼光,懂得顺势而为。毫无疑问,李渊对隋炀帝杨广的统治早已心生不满,但他并不像其他一些人那样仓促起义。李渊非常懂得审时度势,知道等待时机的到来。他清楚地知道,只有在时局适宜时再采取行动,才是最合适的选择。因此,李渊虽然并不是最早起兵的人,也不是起兵时最为强大的,但他却凭借冷静的判断力与时机选择,最终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可以说,李渊的成功,正是源于他深知:“时机未到不行动,舆论不利不举事,水到渠成时才动手。”
诚然,李渊非常深思熟虑且富有城府。李渊登基为帝后不久,曾有一位名叫宇文士及的隋朝旧臣投奔于他。两人在大殿上有过一番对话。根据《旧唐书·宇文士及传》记载,宇文士及向李渊表示:“臣早已看出您非凡,早在涿郡时就暗中与您议论天下大事,那时我便曾提醒过您要早谋大计。”这段话透露出,宇文士及认为自己早早就意识到李渊的潜力,因此曾在涿郡时悄悄与他商议未来的大计。李渊听后微笑,并告诉在场的宰相裴寂等人:“宇文士及与我论天下大事,已是六七年前的事了,你们都在他之后。”这段话揭示了李渊的心机——原来,早在六七年前,李渊就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布局和谋划,甚至连他的近臣都未能察觉。此番话不仅表明了李渊的远见,更体现了他卓越的隐忍与深藏不露。
另外,李渊的部下可谓精英辈出。李渊所处的时代英雄众多,他麾下不仅有才干卓越的谋士如裴寂、刘文静等,还有勇猛善战的将领,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等个个能征善战,堪称精英。李渊的女儿平阳公主也非等闲之辈。而李渊在治国理政方面,也具有非常高的外交智慧,他与突厥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保持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正因如此,李渊最终能够胜出,实属不奇怪。
可以说,唐朝的建立,不仅是对隋朝的继承,更是对隋炀帝政策失误的纠正,是关陇集团回归的过程。然而,作为地方性力量的关陇集团,与全国统一的大一统格局并不契合,因此其发展也必须进行调整和升级。隋炀帝未能完成的任务,最终由李唐完成。不同于隋炀帝的急功近利,李渊的步伐更加稳健和渐进。李渊试图完成的任务,正是将中国由贵族政治引向官僚政治,这一进程虽然由他开端,但最终并未完成,任务转交给了李世民,但他也未最终完成,直至武则天时期,历史才最终告一段落,而这一历史进程的完成,直到宋代才最终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