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中后期,赵国在赵武灵王的领导下,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这一改革使得赵国迅速增强了军事力量,特别是在赵武灵王的指挥下,经过系统训练的骑兵部队在与其他国家的战争中屡次获得胜利。这一系列的成功,使得赵国的国力大幅上升,除秦国外,赵国成为当时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并且一跃成为关东地区的霸主。
尽管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国力迅速增长,尤其是在秦昭襄王时代,秦国几乎成为天下无敌,但赵国的军事力量也并不逊色,能够与强大的秦国抗衡。实际上,赵国不仅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而且在许多关键战役中表现出色,成为周朝诸国中唯一能够与秦国匹敌的超级强国。对于秦国而言,赵国的强大无疑是其向东扩张的最大障碍。
随着两国在多次冲突中试探对方,赵国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军事将领和谋臣,数次击败秦军,使得赵国在关东诸国中威名赫赫。在“渑池之会”和“阏与之战”等著名战役中,赵国始终保持着优势,令秦国难以从中占得便宜。尤其是在阏与之战中,秦国派出胡阳将军,率领十余万精兵进攻赵国的阏与,但最终被赵奢指挥的骑兵部队成功击败。这场胜利不仅解除了赵国的围困,还给秦国东扩的军事进攻带来了严重挫折,使得秦国长时间无法轻举妄动。
然而,随着长平之战的爆发,赵国却遭遇了致命打击。在这场战争中,赵国四十余万军民几乎全军覆没,赵军大部分青壮年战死沙场,国家实力遭受重创。而秦国通过这场战争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胜利几乎成为时间问题。
赵国惨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赵孝成王用一名经验尚浅的年轻将领赵括替代了久经沙场的老将廉颇。赵括虽然是赵奢的儿子,也在兵法上颇有建树,尤其擅长兵阵推演,理论上几乎无可匹敌。但他缺乏实际战场经验,这让他在应对复杂的战况时显得力不从心。赵括在父亲赵奢的教导下虽然精通兵法,但赵奢早已对儿子提出过警告,认为赵括如果执掌大军,必定会带领赵军走向失败。果然,赵括在长平之战中完全未能有效指挥,最终战死沙场,赵军也因此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惨败。
长平之战的惨败让赵国丧失了与秦国抗衡的力量,几乎彻底削弱了赵国的军事力量。许多人曾提出假设,如果赵孝成王在长平之战时任用李牧,而非赵括,赵国的结局是否会不同呢?
李牧,虽然在长平之战前未曾显露头角,但他在后来指挥的大破匈奴之战、宜安之战等战役中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李牧不仅擅长防守,还以进攻见长,甚至能与秦国的白起相匹敌。如果在长平之战中,李牧担任主将,理论上,即便秦昭襄王派遣白起等精锐将领,秦军也难以取胜。李牧的指挥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远超赵括,且他更懂得战场上的灵活应变,这在复杂的战场局势中尤为重要。
然而,尽管李牧的军事才能无疑强于赵括,赵国依然面临着无法克服的困难。长平之战不仅仅是单纯的军事对抗,更是一场国力较量。赵国虽然改革成功,实力迅速增强,但与秦国的庞大国力相比,仍显得力不从心。如果没有得到其他国家的援助,赵国单凭自身之力在长平之战中很难获胜。即使李牧指挥,赵国仍然面临着兵力、物资的短缺和秦军的优势,这使得即便在最好的情况下,赵国仍然无法避免败北。
值得注意的是,李牧实际上并没有参与长平之战。在当时,他正驻守赵国北部,防备匈奴的侵扰。根据史书记载,李牧长期镇守北疆,并未参与南方的中原战事。即便赵孝成王有意让李牧指挥赵军,但由于李牧在北境的重要性,他无法调离。因此,赵国在长平之战中错失了李牧这一名将。
通过李牧在边境的成功防御和战略部署,可以看出他不仅具有出色的防守能力,也具备卓越的进攻和指挥能力。他以稳定的北境防线和精准的战略打击,曾多次击败匈奴,为赵国稳定了北方。然而,赵国的实际国力,尤其是长平之战时面临的物资和兵力困境,使得即便李牧在场,战局也未必能得到根本改变。
最终,尽管李牧的指挥能力堪称一流,但赵国的失败依然不可避免。因为长平之战的胜负,除了军事才能的对比,更是两国国力的较量。赵国若想在长平之战中取胜,唯有依靠外部的支持,否则将难以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