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许多与彭德怀关系密切的将领纷纷遭受牵连。像黄克诚、洪学智、邓华、钟伟等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波及。然而,除了这些人外,还有一位人物与彭德怀关系非常紧密,亦未能幸免于此非议。他就是张宗逊,一位来自陕西渭南的将领。
张宗逊的革命经历可以追溯到红军长征时期,当时他是红三军团的主力师长和团长,从那时起便成为彭德怀的部下。长征之后,张宗逊与彭德怀的关系逐渐加深,尤其在解放战争期间,彭德怀担任西北野战军司令员、第一野战军司令员,而张宗逊则是他的得力副手。两人一同承担了西北战场的重任,这一时期,两人并肩作战,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1954年,张宗逊升任副总参谋长,而彭德怀则负责军委的日常工作。这一职务的获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彭德怀的提携与支持。
1959年4月,彭德怀开始了对东欧一系列国家的访问,这也是他建国后的首次重要外事活动。张宗逊作为团员,随同彭德怀同行,整整一个多月的时间。回国不久,庐山会议就紧接着召开。由于彭德怀在会议上遭遇了错误的批判,被免去了职务。有些人提出,张宗逊和彭德怀、黄克诚关系紧密,暗示张宗逊可能与彭德怀有某种“同盟”。因此,众人建议要对张宗逊与彭德怀、黄克诚之间的关系进行追查。然而,结果出人意料,张宗逊没有受到任何牵连,依旧继续担任副总参谋长。这背后的原因,张宗逊在个人回忆录中透露,他得到了三位重要人物的保护。
首先是贺龙。在张宗逊的革命生涯中,虽然他曾是彭德怀的副手,但他与彭德怀的合作并不算长久,而与贺龙的关系却更加深厚。早在八路军成立之前,张宗逊便被派往红二方面军,后来升任358旅旅长,一直在贺龙的麾下,直至西北野战军成立。在与贺龙并肩作战的近十年时间里,张宗逊积累了与贺龙的深厚友谊。因此,若说张宗逊是彭德怀的老部下,倒不如说他更像是贺龙的老部下。而在庐山会议期间,贺龙作为军委副主席,拥有极大的发言权,他立刻站出来为张宗逊说话,力保了张宗逊的职位。
第二位是罗荣桓。虽然罗荣桓是东北野战军的政委,张宗逊则是在西北野战军任职,两人看似并无直接联系,但事实并非如此。早在1927年,两人便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共同参加了秋收起义。起义后,张宗逊在第四连担任副连长,而罗荣桓是四连的党代表。这段历史让他们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他们是井冈山时期的老战友。罗荣桓后来成为了十大元帅之一,并在建国后担任了首任总政治部主任,拥有着举足轻重的权力。他深知张宗逊的忠诚与能力,因此也坚定地站在张宗逊一边,力保他免受庐山会议风波的牵连。
最后一位是毛主席。张宗逊不仅是黄埔五期的毕业生,还是革命队伍中的少数知识分子之一,深受毛主席的器重。在一次行军途中,毛主席特地停下来与张宗逊交谈,询问他的籍贯以及如何参加革命等事宜。毛主席幽默地说,“你是姜太公的老乡,姜太公就是在渭水钓鱼的。”在随后的井冈山行军中,张宗逊曾负责毛主席的警卫工作。有一次,毛主席的脚背磨烂了,虽然战士们提议抬他,毛主席坚持与大家一同步行。晚上,毛主席睡在床上,而张宗逊和其他同志则在地上打地铺,守护着毛主席。正是这段在艰苦条件下结下的深厚革命战友情谊,使得毛主席始终呵护张宗逊。当有人提出对张宗逊的质疑时,毛主席则明确表示,这根本不是什么问题。
有了贺龙、罗荣桓和毛主席的保护,张宗逊得以继续担任副总参谋长,继续分管全军教育训练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