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追寻历史真相的旅程中,总有一些神秘的符号与文字,像一道屏障,阻挡着我们的探索脚步。而对于法国历史学家商博良来说,这些看似无法解读的密码,其实是通向古埃及文明的钥匙。今天,我们将一起进入商博良的研究世界,揭开罗塞塔石碑的谜团,深入探索那段被尘封了千年的历史。
1799年7月15日,拿破仑麾下的将领皮耶在指挥圣朱利安要塞地基扩建工程时,意外地挖掘出一块黑色石块。石碑高约114.4厘米、宽72.3厘米、厚27.9厘米,表面刻满了神秘的字符。皮耶意识到这块石碑的重大意义,于是立即派人将其送到拿破仑设立在开罗的埃及研究所。由于发现地点位于罗塞塔,这块石碑也因此得名“罗塞塔石碑”。
罗塞塔石碑送到埃及研究所后,拿破仑指派了一批顶级科学家进行研究。然而,石碑上刻有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埃及草书和古希腊文,而这些文字已经失传,因此法国学者未能取得任何突破性进展。1801年,拿破仑的军队在与英国的战争中败北,结束了在埃及的三年占领期。
根据英法双方的协议,法军在埃及的占领结束后,所有他们发现的文物应移交给英国。但法国方面并未遵守这一约定,而是将罗塞塔石碑藏匿在一艘小船上,打算偷偷带回法国。然而,英国军队成功截获了石碑,将其纳为英王乔治三世的财产。随后,英国政府以国王名义将这块石碑捐赠给了大英博物馆。从此,罗塞塔石碑成为了大英博物馆埃及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尽管法国失去了罗塞塔石碑,但与英国达成协议,允许法国保留研究成果以及石碑的拓印。此后,来自世界各地的语言学家和文字学家都试图破解石碑的秘密,却无一例外地失败了。直到法国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及埃及学家让·弗朗索瓦·商博良开始深入研究这块石碑。
商博良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哥哥贾克·乔瑟夫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和考古学家。在哥哥的影响下,商博良也成为了杰出的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并在拉丁语、希腊语和希伯来语等学科上展现了出色的才华。此后,他还学习了阿拉伯语、叙利亚语、迦勒底语、科普特语等十几种语言。巧合的是,他所学的每一门语言,几乎都与埃及文化息息相关。
1822年到1824年间,商博良全身心投入到对罗塞塔石碑的研究中。尽管石碑上有古希腊文注明,三种文字表达的是相同的内容,但当时的学者无法解读古埃及的俗体文字和象形文字,无法验证这一信息的准确性。商博良在这些文字中频繁看到“托勒密”等埃及王的名字,并且还看到了“庙宇”、“埃及”、“希腊”等词汇。
然而,尽管这些词汇不断出现,石碑上仍有大量象形文字,它们与古希腊文似乎并没有任何直接联系。在研究陷入瓶颈时,商博良决定尝试一种新的方法,他开始研究中国古文,探索是否能发现中国古文与古埃及文之间的联系。经过反复琢磨,他发现石碑上的象形文字并非单一的符号,而是包含了不同的用法。有些符号代表字母,有些代表音节,还有一些符号则是表意的象形符号,一个符号便可代表一个事物。
到了1824年,商博良终于完成了对罗塞塔石碑的全文翻译,编制出了埃及文符号和希腊字母的对照表,并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商博良是第一个意识到,埃及象形文字不仅仅是表意的符号,它们还具有表音的功能。这一发现成为解读所有埃及象形文字的关键,也让商博良被誉为埃及学的奠基人。
那么,罗塞塔石碑上究竟记录了什么内容呢?根据商博良的翻译,石碑上描述的是埃及祭司宣告托勒密国王继位的合法性,称这位国王对庙宇和其中的居民有大恩。他捐献了自己的财富,代替神庙缴纳税款,减免了苛刻的税负,使臣民在他的统治下过上了更富裕的生活。此外,他还派遣军队抵抗入侵者,保护埃及的边疆安全,并资助修缮了神庙,举行了盛大的祭祀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