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建立后,为了确保政权的稳固,周朝采用了“封邦建国,以藩屏周”的策略,对全国进行大规模的分封,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抵御外敌的侵袭。为了实现这一战略,周朝将其周边的大片土地分封给了诸侯,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封建体系。
通过现代学者的研究和考古学发现,根据历史文献和金文(铜器铭文)的记载,西周时期的列国和部族共有一百七十多个。然而,许多国名和部族直到近年来才通过考古发掘才得以确认。比如“曾国”,实际上在史书中被记作“随国”,还有近几年才在考古中被发现的“倗国”。这些新发现补充了历史的空白,丰富了我们对西周时期的了解。
令人惊讶的是,近年来宁夏的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考古人员在宁夏发现了一批甲骨文,其中记载了一个西周时期的诸侯国,这一发现填补了历史上的空白,更重要的是,它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西周都城的防御布局,也为中国历史书籍的可信度提供了有力证据。
谈到甲骨文,殷墟和周原的甲骨文最为人所熟知。然而,实际上,中国还有很多地方出土了零星的甲骨文,如宁夏的固原市就发现过类似遗迹。十年前,在宁夏固原市彭阳县新集乡姚河村北部,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处面积约92万平方米的大型西周遗址,即“姚河塬遗址”,经过考证,学者确认这是西周早期封国的都邑遗址,意味着这里曾是西周某个诸侯国的都城。
除此之外,考古学家还在姚河塬遗址中发现了甲骨文,揭示出该地曾是“获国”的所在地。根据发现的甲骨文,如“获侯卜于王”、“获侯卜于王母”等,可以确认“获国”是一个史书上未曾记载的西周诸侯国。此外,还有甲骨文记录了“获侯卜于戎”、“获侯卜于宕隻”等内容,揭示出获国与戎人之间的频繁冲突,战争不断。
根据史书记载,商周时期的“大原”地区大致位于如今的固原,是义渠戎人的大本营。学术界一直认为这个地区没有西周的封国,但姚河塬遗址的发现显然改变了这一看法。它证明了西周在最西北地区建立了一个军事前哨基地,作为周朝重要的军事防线和堡垒。这也揭示了周朝为了防止戎人入侵,将防线推至西北的战略部署。
综合来看,西周的防御体系有力地控制了戎人强大的大本营,并在该地建立了“获国”。然而,随着西周灭亡,位于边陲的获国也逐渐消失,可能因此未能进入春秋史官的记载之中。虽然史书记载中没有出现“获国”的名字,但考古发现却证实了它的存在,从而也印证了史书中的许多细节。
姚河塬遗址的发现分为晚商、西周、东周三个历史时期。晚商遗存较少,主要集中在遗址的东南部;西周遗存最为丰富,遍布整个遗址;而东周遗存则较少,主要位于遗址的东部。史书记载表明,商朝晚期周人曾征伐义渠,并且在商朝支持下,季历曾领兵攻击过义渠。商末姬昌时期,周人大将南宫适曾征伐义渠,获得了战利品,这与该遗址的晚商遗存相契合。
在西周初期,周成王和周康王进行大规模的分封,学者们考证认为,姚河塬遗址可能是在这个时期作为周朝的“派出机构”而建立的。将该地区作为西周的封国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牵制义渠的力量,另一方面是为了保障周原和镐京的安全。因为固原与周原、镐京相距不远,这使得获国成为西北的重要防御堡垒。
历史上,西周的大多数封国位于商朝的核心疆域或向东向南拓展的区域,然而奇怪的是,周原向西和西北地区却几乎没有封国的记载,这引发了学者们的质疑。毕竟,周人为了保障核心地区的安全,理应在周边分封诸侯国。如果没有获国的存在,这种安排显然就不合常理。
综上所述,尽管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获国的存在,但通过考古发现和相关记载可以确认,这个诸侯国曾经确实存在。更为重要的是,获国的存在能够与史书中的一些记载相互印证,证明了史书记载的准确性。
最后,关于“获国”还有两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是获国国君的身份。周朝建立后,甲骨文已经不再广泛使用,但为何获国仍使用甲骨卜问呢?另外,清华简的记载提到,成王东征后将部分商朝遗民迁至西北地区,那么获国是否是由这些西迁的商朝遗民建立的呢?
上一篇:原创 清史为何至今都没有修出来?
下一篇:浙江省平阳温氏源流考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