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作为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之一,凭借着非凡的智谋和胆略,屡次带领秦国取得战场上的胜利,为秦国的统一大业立下了赫赫战功。在他的一生中,“长平之战”无疑是他最著名的一役。为了确保胜利,白起可谓是精心谋划,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甚至对军中的一些细节也严格要求。尤其在战斗过程中,他发布了一项让人费解的命令:严禁士兵吃羊肉。看似毫无根据的命令,背后却蕴含着深远的战略考量。
“长平之战”发生在郑国长平地区,交战双方是秦国与赵国。这场战役极为惨烈,赵国几乎失去了所有的青壮年劳动力。令人意外的是,这场战役的秦国指挥官并非一向被誉为“战神”的白起,而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将领王龁。王龁在秦国的声名并不显赫,但他依然得到了上级的信任,担任了这场决定性战役的指挥。
赵国的大将廉颇对这位年轻将领并不熟悉,但他并未因此掉以轻心,依旧执行了“消耗战”的战略,力求通过防守消耗秦国的物资和士兵的耐心。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光里,赵孝成王多次派人给廉颇送信,鼓励他主动出击,趁机歼灭秦国军队。然而,廉颇始终没有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这也让赵国的国力在长时间的消耗中逐渐削弱。赵孝成王对此感到不满,便听从了范雎的建议,通过离间计故意散播廉颇投降秦国的消息,试图借此取而代之。
赵国派遣赵括接替廉颇的职务,白起也在同一时间秘密前往上党郡,成为新的指挥官。白起接手后,严令士兵保持军事机密,严禁泄露自己到达上党郡的消息。在他的指挥下,白起开始密切观察赵军的动向,同时部署着一个周密的战略。他意识到秦国的资源已经所剩无几,不适合再进行长时间的消耗战,因此,他决定采取包围战略,以一举歼灭赵军。
就在这时,白起发布了一个令人疑惑的禁令——军中严禁吃羊肉。羊肉是秦军的主要食物之一,尤其在寒冷的冬季,吃羊肉能够帮助士兵抵御严寒。这个命令让士兵们感到困惑,毕竟当时秦国的物资供应并没有问题。然而,白起的用意很快就显现出来。几名士兵在偷偷吃羊肉时被白起抓住,他愤怒地处罚了他们,并且当众揭示了命令的真正含义:如果大家都吃羊肉,身上的羊膻味就会暴露军队的位置,甚至可能让赵军提前察觉到埋伏。
白起的战略非常精妙,他通过这样的小细节隐藏军队的行踪,最终成功地诱导赵括的军队进入了早已设好的包围圈。通过一系列巧妙的调兵布阵,白起精心策划了这一场战斗的每一环节。赵括在获得初步胜利后,贸然带着军队进入了包围圈,最终被秦军全歼。在此时,秦昭王也亲自带领大军前往前线,切断了赵国军队的支援路线。
赵括虽奋力反抗,但最终也未能逃脱白起的包围。赵括被射杀,年轻的将领就此陨落,秦国取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这场战役中,白起不仅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还通过决断果敢的命令彻底粉碎了赵国的反抗。然而,战后白起的冷酷决策也引发了人们的讨论。当他面对赵国俘虏时,他毫不犹豫地下令将所有俘虏杀掉,只留下几百名孩童。此举震惊了许多人,但白起始终保持冷静,继续实施着他自己的计划。
“长平之战”后,白起原本准备乘胜追击,直接攻打邯郸,继续进攻赵国和韩国。然而,他并未如愿,因为秦昭王突然召回了他。赵孝成王担心白起的胜利会进一步威胁到赵国的生存,便开始对秦国进行离间。他通过范雎向秦昭王施加压力,劝说他接受赵国的和谈,避免白起过于功高震主,威胁到秦国的政权。
在秦昭王的压力下,白起的征战计划未能得以执行。尽管他一度向秦昭王建议进攻赵国,但秦昭王并未采纳。赵国在白起撤军后并未遵守和约,而是联合其他国家共同抵抗秦国。秦昭王再次召白起前来指挥军队,但白起因为身体不适,再次拒绝了。最后,秦昭王对白起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认为他不仅拒绝带队,还言辞不敬,因此决定将白起贬为士兵。
白起的命运最终与朝堂斗争息息相关。尽管他是战场上无敌的将军,却未能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秦昭王对白起产生了猜忌,甚至在范雎的鼓动下决定除掉他。白起被赐剑自尽,死时年仅六十岁。白起虽死,但他的军事才华仍然被后人传颂。作为与廉颇齐名的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他一生的辉煌战绩让后人铭记。而他最终的悲剧,也成了那个时代复杂权力斗争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