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到战国时期的著名武将时,许多人会首先想到四大名将——秦国的白起和王翦,以及赵国的李牧和廉颇。然而,他们大多数活跃在战国中后期。而在战国初期,吴起无疑是武将中的佼佼者,成为那个时代的代表人物。在为魏国效力的时期,吴起频繁与秦国发生冲突,最终帮助魏国夺取了秦国河西之地。本文要重点讲述的阴晋之战,无疑是吴起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
一
魏赵韩三家分晋后,魏国率先实施了李悝变法,这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的全国性变法,对后来的变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李悝的变法不仅震动了魏国,也引起了其他国家的广泛关注,成为后来的商鞅变法、申不害变法等许多改革的蓝本和模仿对象。
李悝变法实施之后,魏国实力大增,特别是在军事上更具优势。魏国东征灭中山国,西部则与秦国争夺河西之地,双方多次爆发激烈战争。河西地区自古便是争夺的焦点,这片地区地处陕北高原和关中平原交界,人口稠密、农业发达,西界洛水、东接黄河。早在春秋时期,秦国与晋国就曾为河西展开过激烈的竞争。
战国初期,河西原本属于秦国,但在公元前409年至公元前408年间,魏文侯任命吴起为大将,发动了针对秦国的战争。魏军凭借精锐的兵力和吴起卓越的指挥能力,迅速占领了临晋、元里、洛阴、郃阳等五座城池,甚至一度深入秦国腹地。因此,在这场初期的较量中,秦国的形势已经显得相当不利。
二
公元前408年,魏文侯决定继续施压秦国,于是再度派遣吴起带兵出征,这次的目标直指秦国的郑县(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魏军成功攻占了洛阴、郃阳,并且筑城防守。而秦国此时只能撤退至洛水一线,开始沿河修建防线,并在重泉城(今陕西省蒲城县东南)加固防守。
与此同时,魏国将新占领的河西之地设立为西河郡,吴起被任命为西河郡守。河西不仅土地肥沃,资源丰富,而且与秦国的关中腹地相邻。魏国通过掌控这片土地,切断了秦国向中原地区扩展的道路,甚至威胁到了秦国的核心地区。因此,秦国并没有就此认输,而是多次派兵出征,与魏军展开激烈的冲突。
公元前389年,秦国调集了五十万大军,准备再次进攻西河郡。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秦国尚未进行商鞅变法,五十万的兵力几乎是秦国所有的军力,秦国此次对西河的进攻,显示了河西地区对其战略意义的重大。
三
得知秦国即将进攻,吴起并未慌乱。冷静分析战局后,他向魏武侯提出请求,要求带领五万名尚未立下战功的士兵出征。尽管这五万士兵没有战功,但他们是吴起亲自训练的魏武卒,训练有素,是魏国最精锐的部队。魏武侯同意了吴起的请求,并额外提供了五百辆战车和三千名骑兵作为支援。
有趣的是,在战斗前一天,吴起召集全体军队,向他们发布了激励命令:“无论车兵、骑兵还是步兵,都要与我一起奋战。”这样一句话,展现出吴起作为将领的魅力,他深知如何激励部队的士气。这五万名魏武卒虽然没有立过战功,但他们渴望能参与一场大战,此时在吴起的鼓舞下,他们的信心和士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次日,双方在阴晋展开了激烈的对决。由于魏武卒的装备精良,士气高涨,他们在战斗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成功击溃了秦国的五十万大军,牢牢守住了河西之地。相比之下,秦军由于兵员杂乱且大多为未经训练的农民,面对训练有素且士气旺盛的魏武卒,完全处于劣势。因此,即使秦国在数量上占据优势,但质量上的差距使得他们的进攻失败,最终未能夺回河西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