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殷人东渡”的话题,时常在民间流传开来,据说是商朝灭亡后,殷商的移民们跨越海洋,终于抵达了北美洲,并在那片土地上创立了美国印第安文明。然而,从两个文明的发展高度而言,印第安人几乎不可能是殷商的后裔。商朝以其卓越的青铜冶炼工艺闻名于世,但美洲在西班牙人到来之前依旧处于石器时代。如果这些印第安人真正是殷商的后代,那么这样的文化和技术的发展成就无异于一次文明的倒退。
摒弃无根据的传闻,实际上可考的历史对商朝遗民的记载有两个分支:一组遗民留在了殷商的故土,听从了纣王之子武庚的领导;而另一组则远渡朝鲜半岛,最终建立了箕子朝鲜这个国家。作为曾经的强大宗主,商族虽然在周人主导的联军的冲击之下灭亡,但庞大的商族遗民数量依旧庞大,如何安置这些遗民便成了新兴的周王朝面临的一大难题。根据当时“灭国不绝祀”的传统,周武王决定将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在殷商的核心区域,既是为了供奉商族的祖先,也是为了管理众多的商朝遗民。因此,这个封国后来被称为殷国,寓含了历史的延续。
当然,武王此举的更多初衷在于维护稳定。毕竟,灭商后的周军士气低落,疲惫不堪,这些来自关中地区的西北人亟需返回故乡以恢复生机。为了防范任何潜在的异变,武王在围绕殷国的地区特意册封了三位同宗的姬姓诸侯,分别是管叔、蔡叔和霍叔。这样一来,三位姬姓诸侯便形成了对殷国的包围态势,若武庚有任何不妥之举,三人便能迅速动员,第一时间冲入殷国的王城,以镇压叛乱。
承担如此重任的“三监”自然获得了巨大权力。而“叔”这一称谓则象征着他们与武王之间的近亲关系,手握军权的他们逐渐滋生出不屈服于王权的念头。在商朝灭亡仅三年后,周武王因壮年离世,继承王位的成王年幼无知,朝政事务自然而然地交给了武王的弟弟周公处理。在这个混乱的时刻,“三监”联合武庚发起叛乱,周公毫不犹豫地进行反击,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战,叛乱才被完全平息,这也彰显出“三监”与殷国势力之强大。
武庚在叛乱中被杀后,周公任命了纣王的兄弟微子来指挥殷商的残余势力,授予他在宋国封地进行治理。宋国最终在公元前286年被齐国征服,而留在殷商旧址的遗民则被周朝的诸侯分割治理。然而,并非所有商朝遗民选择在中原安居做周朝的顺民,另一支遗民选择跟随箕子走向朝鲜,最终建立了箕子朝鲜。这些商人可能早已发现了从华北平原经过辽河平原直至朝鲜半岛的道路,商朝灭亡后箕子及其追随者选择北上并非毫无道理。
由于位置偏远,箕子朝鲜得以存续到西汉初年,随后被燕国人卫满击灭,卫满则取代箕子一脉建立了卫氏朝鲜。又过了九十年,汉武帝派遣大军征服了卫氏朝鲜,并在其原有的疆域内设置了乐浪、玄菟、真番和临屯四个郡。然而到此时,殷商的遗民早已经与周边的族群充分融合,融入了新的历史潮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