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看《隋唐演义》时,十分崇拜其中的英雄豪杰,特别是那些英勇的将领。而对于剧中一些反派角色,我则是恨得咬牙切齿,尤其是那个经常与好汉们作对的苏定方。直到后来,随着对唐朝历史的逐渐深入了解,我才明白,苏定方将军其实是被误解了。事实上,他不仅不是小人,甚至能与大唐的名将李靖相提并论。今天,我就来为大家讲述苏定方的故事。
苏定方,原籍冀州武邑(今河北省武邑县),他出身在隋朝末期动荡的时代。当时,窦建德占领河北,施行仁政,吸引了许多百姓投诚,苏定方便成为了窦建德的麾下将领之一。公元621年,窦建德在虎牢关之战中被李世民生擒,他的十万大军被彻底击溃,苏定方也被乱军冲散。大唐这一战,彻底平定了北方局势。随后,李渊命令处死窦建德,而消息传至河北时,窦建德的旧部刘黑闼发动反叛,苏定方跟随其起义。直至公元623年,唐军平定刘黑闼叛乱,苏定方选择暂时归隐故乡,告别了那一段历史。
随着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上了大唐的帝位,李世民急于证明自己,开疆拓土成为了他治国的重要战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李世民意识到,军事将领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因此,他重新召回了苏定方,任命他为唐军指挥官。此时,唐朝军中已经有了李靖、李世绩、尉迟敬德、侯君集和程知节等一批杰出的将领,苏定方在贞观时期的表现并不突出。
然而,随着李靖、尉迟敬德、侯君集和程知节等名将相继去世,李世绩也因托孤之事脱离了军事指挥,苏定方终于逐渐显露锋芒。公元657年春,唐高宗李治决定对西突厥汗国发动征讨,西突厥屡次袭扰大唐西域的驻军与城镇,李治任命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大总管,率军征讨西突厥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此次征战,苏定方首次独自担任统帅,然而敌我力量悬殊,唐军只有不到三万兵力,而西突厥则拥有十万大军,加之远征,形势看起来异常严峻。
但是,真正的军事天才,总是能在绝境中找到突破的契机。苏定方果敢决策,通过巧妙的战略绕过敌人主力,成功从金山(今蒙古阿尔泰山)北面出其不意地发起突袭。唐军在战斗中大获全胜,击溃了西突厥的处木昆部,俘虏了大量敌军,并将他们纳入自己的阵营。借此,苏定方带领唐军深入西突厥腹地,连破敌军,最终迫使阿史那贺鲁逃向西方,苏定方一路追击至碎叶水(今吉尔吉斯与哈萨克交界处),最终生擒阿史那贺鲁及其亲属。通过这一战,西突厥汗国宣告灭亡,西域的大片土地也重新归属于大唐。史书中记载:“定方收其人畜前后四十余万,开疆万里”,这场战争奠定了苏定方的历史地位。
苏定方在攻灭西突厥后名声大振,成为唐高宗时期的大唐军界一颗耀眼的明星。此后,无论是征战西域,还是参与中原的军事行动,苏定方都频繁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公元659年冬,思结阙俟斤都曼勾结疏勒、朱俱波、喝般陀三国反叛大唐,占领天山以南地区,截断了丝绸之路,挑战了大唐的西域统治。李治再次任命苏定方为主帅,率军西征,最终成功迫使思结阙俟斤都曼投降,重新恢复了大唐在西域的统治。大唐的疆域也因此拓展至里海,达到了中原王朝史上的最西端。
公元660年,百济突袭大唐在朝鲜半岛的盟友新罗,李治决定派遣苏定方率领十万大军,征讨百济,解救新罗并打开高句丽战局。唐军从城山出发,横渡海洋,直达熊津江口。经过激烈的海陆战斗,苏定方最终攻破百济都城,灭亡百济。百济之地被设立为熊津都督府,成为大唐在朝鲜半岛的重要堡垒,为日后的高句丽战事打下了坚实基础。
公元667年,苏定方在征讨吐谷浑的战线上病逝,享年七十六岁。他不仅实现了作为一位武将的最高理想——马革裹尸还,更重要的是,他的英名为大唐军史增光添彩。不幸的是,苏定方在后来的小说和影视作品中被错误地污名化,遭受了长达千年的误解与遗忘,真是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