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及岳飞之死时,我们必须先明确一个前提:岳飞的死因,归根结底,还是赵构下令的结果。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得赵构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呢?为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站在赵构的角度,理解他为何做出这种决定,分析岳飞触动了他的哪根神经。
首先,赵构削兵权的背景非常重要。从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开始,宋朝就形成了一个传统,即不允许武将过度权力膨胀。这一点在宋代的历史中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赵匡胤经历了五代十国的战乱,那个时期军人当家做主,赵匡胤作为皇帝,自然需要防范武将的权力过大。赵匡胤的这种做法,虽有争议,但主要是为了稳固赵家江山。因此,赵构在继位后,继续延续了这一传统。在削夺了刘光世的兵权后,赵构开始将目光集中在张俊、韩世忠和岳飞身上。张浚(注意,他不是张俊)在削夺刘光世兵权时曾发生过淮西兵变,南宋颜面尽失,因此,赵构在处理张俊、韩世忠和岳飞的兵权时,必定小心谨慎,避免重蹈覆辙。
在赵构削夺刘光世兵权时,岳飞曾提出要回家守孝,虽然赵构不同意,岳飞依然坚持离开了中央。这一举动可能让赵构心生不满,也为后来对岳飞的怀疑埋下了伏笔。岳飞第一次离开岳家军时,由张浚派遣张宗元接管岳家军,然而这一接管差点引发兵变。最后,岳家军的参谋长薛弼出面,劝告大家保持冷静,不要因为个人的行为让岳飞陷入困境。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岳飞当时确实是因为母亲的缘故要离开中央,而一些人则过度猜疑他的动机。我们也可以从赵构的角度理解岳飞这一行为的含义:他离开,似乎是对刘家军分配问题的不满,特别是在当时,赵构改变了最初的承诺。更为重要的是,张宗元接管岳家军时,差点闹出了兵变,岳家军内部似乎并不完全忠于中央,甚至有可能成为岳飞的私人军队。
这一点的解读可能并非百分百准确,但它仍然有其合理性。否则,后续的案件就难以继续展开。
淮西之战结束后,赵构命令张俊和岳飞前往淮东改编韩家军。这个过程中,韩家军的高级将领居然全副武装前来迎接,张俊的回应充满了警惕,他要求韩家军解除武装。韩家军的将领解释说,按军规应如此,但张俊却坚持要求解除武装再见。经过这场风波,韩家军最终顺利改编。
相比之下,张家军的改编则简单得多。张俊主动请求接受改编,他与赵构的关系深厚,赵构曾暗示张俊,如果愿意听从朝廷,张俊就可以像郭子仪那样成为南宋的军事领袖。张俊立刻选择配合,显示了他的顺从态度。
接下来,赵构的目标转向了岳家军。然而,由于对岳飞产生了些许不信任,赵构并没有直接采取强硬手段,而是采取了舆论攻势。最初,言官提出弹劾岳飞,赵构将奏章副本交给岳飞,但未直接表态。这一举动在当时的官场中,可以理解为赵构希望岳飞自愿辞去职务,接受改编,而不是走极端。历史上,张浚和刘光世曾在面临弹劾时主动辞职,这也为岳飞提供了一个类似的选择。
岳飞在收到这些信息后,自觉应该主动辞职,他选择了离开中央政府,前往庐山继续守孝。这个决定表面上是为母亲守孝,但实际上却再度触动了赵构敏感的神经。赵构此时会产生疑虑,认为岳飞上次以“守孝”为名离开,或许只是借口,而这次再次提出同样的理由,是否意味着岳飞依然对自己心怀不满?
尽管赵构的猜疑未必完全合理,但岳飞此时的行为的确激起了赵构的疑虑。更复杂的是,当时有传闻称岳家军正在谋划接岳飞回军,这使得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与此同时,岳家军的将领张宪也被指控图谋不轨,试图逼迫朝廷让岳飞重返岳家军。
这一消息让赵构更为警觉。王贵作为岳家军的二号人物,他在得知这一信息后,选择了向赵构报告,并将张宪抓了起来,连同岳飞的儿子岳云一起。
此时,岳飞的情况已经相当危险,但南宋内部对此事的处理意见并不统一。有人认为,尽管岳家军有些动作,但岳飞未必直接参与其中,因此并不应该被判死刑。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审理,张俊最终确认岳飞的罪行并不明确,所谓的罪证多为一些模糊的言辞。这些罪证并不构成确凿的证据,甚至很难被认定为死罪。
然而,赵构依然决定对岳飞下达死刑。这背后的原因,不仅仅是岳飞个人的言辞行为,更是因为他触动了赵构那根最为敏感的神经——岳飞两次提出守孝的理由,并且曾多次与中央政府发生微妙的摩擦。而当时宋金和谈的局势使得赵构认为,杀岳飞已经没有太大风险。
总的来说,岳飞之死的直接责任在赵构,而秦桧和其他人更多是起到了配合的作用。坊间流传的“秦桧是主谋”说法并不成立。事实上,赵构早已做出了决定,而秦桧只是执行者。
最终,赵构决定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岳飞,虽然赵构知道岳飞未必真的有谋反之心,但皇帝的怀疑足以决定一切。这一行为虽然出于政治考量,但却也让后人对赵构产生了不小的负面评价。
总之,岳飞的死不仅仅是一个个人命运的悲剧,它背后牵涉到权谋、猜疑、历史的复杂性。赵构做出这个决定,固然有其复杂的政治背景,但对岳飞的杀害,仍然难以为赵构带来正面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