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我国考古学者在一次发掘中发现了一座古墓。初看之下,这座墓并未引起过多关注,因为它与一般皇后陵墓的规模相似,并没有显著的异常之处。然而,经过专家们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后,却发现其中隐藏着一些特殊之处。
这座古墓其实是唐朝时期新城公主的安葬地,尽管她只是一位公主,却享受到了与皇后相同的葬礼规格。那么,背后究竟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大约在贞观八年,李世民的一个女儿降生,受到的宠爱与高阳公主相仿佛。唐代的公主通常不会以山川河流等地名为封号,而为了表达对女儿的宠爱,李世民特地为她封了“衡山郡公主”的称号。整个唐朝历史上,也只有这一位公主得到了这样的封号,这一封号既是名誉上的尊崇,又是实际的封地分配,堪称“实封”,与一般的虚封不同。
衡山郡公主年纪轻轻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封地,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毕竟其他公主通常只能在结婚后才会获得封地。从这点上看,唐太宗对女儿的宠爱可见一斑。
古人常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在贞观十七年,李世民决定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魏征的儿子魏叔玉,虽有政治联姻的背景,但魏叔玉本身也是个才俊。然而,这段婚姻并未走到最后,原因可以追溯到贞观年间发生的一起重大政治事件——侯君集的叛乱。叛乱发生后,参与其中的人,包括侯君集和他的一些关系人都遭到了严厉的惩处,其中也包括杜正伦。
由于魏征与侯君集、杜正伦有着深厚的交情,李世民对魏征产生了怀疑,虽然这只是疑虑,但这种怀疑却深刻影响了两人的关系。不久后,李世民得知魏征曾给褚遂良一本书,书中记录了魏征多年反对李世民的事宜,意图通过这些言辞在历史上立下不朽的名声。李世民对此感到极度失望,认为魏征之前的种种作为是为了国家和人民,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最终,李世民取消了衡山公主与魏书玉的婚约,这段未曾开始便已结束的情感纠葛也画上了句号。
时间到了贞观二十三年,这是唐太宗生命的晚期。在临终前,他为自己的女儿再次挑选了一个优秀的配偶——长孙诠。长孙诠出身长孙家族的旁系,虽然家族在唐朝初期势力强大,但旁系的地位始终较低。然而,李世民作为一国之君,特破格提拔了长孙诠的父亲,任命为岐州刺史,进一步提升了长孙家族的地位。
这段婚姻准备了整整三年,然而唐太宗去世后,按照古代习俗,李世民的女儿需要为父亲守孝。在他守孝满一年后,李治才将其妹妹封为新城公主,并为她与长孙诠举行了婚礼。两人的婚后生活和谐幸福,堪称美满的典范。
然而,唐朝历史上,长孙家族的命运并不顺利。长孙无忌虽然一度权倾朝野,却因威胁皇权而被李治与武则天联手打压。最终,长孙无忌被流放到边疆,长孙诠也因此受到牵连,在流放途中遭到杀害。得知此事后,新城公主心情极为悲痛,尽管她表面上没有对哥哥心生怨恨,但她在为丈夫书写的墓志铭中,字里行间透露出深深的愤懑与无奈。
历史上有一句话叫做“脏唐臭汉”,它的意思是说唐朝的皇室在伦理道德方面有很大缺失。例如,李世民抢夺了自己的弟妹,而李治则抢夺了自己的“小妈”。自从长孙诠去世后,原本贤良淑德的新城公主发生了巨大的性格变化,她开始不再注重自己的形象,似乎在向李治表达不满,并且逐渐放纵自己。
李治见妹妹如此伤心,便为她寻找了一位新郎,名叫韦正矩,出身韦氏家族,是当时的权势家族之一。为了让韦正矩能够与妹妹成婚,李治为其迅速提升了八级官职,几乎是一跃成为高官。然而,这段婚姻却并不如人意。有传闻称,韦正矩因为不满新城公主不守规矩,做出了某些失礼之事,虽然具体情况没有明确记载,但这一事件无疑影响了两人的关系。
不久后,新城公主突然病重,最终去世。唐高宗李治十分伤心,依照皇后礼仪安葬了她。事后,李治得知韦正矩对妹妹失礼的事,愤怒之下没有经过审查就将韦正矩处决,作为对妹妹的陪葬。
此外,李治还将愤怒发泄到新城公主身边的宫女身上。据史料记载,新城公主墓中的壁画中,许多宫女的眼睛和嘴巴被刻去,分析认为这可能是李治认为她们没有尽责照顾公主,因此不值得以完整面容流传后世。
原本只是一个不引人注目的陵墓,竟隐藏着如此复杂的故事,新城公主的三段政治婚姻也为人所唏嘘。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