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关羽败走麦城后被斩杀,一直是许多蜀国粉丝心中的痛点。关于关羽之死,至今依然有许多争议。小说《三国演义》将吕蒙塑造成了关羽的杀手,但一些坚持正史的人则认为,实际上是孙权下令处死了关羽。那么,这两种说法究竟哪一种更为准确呢?首先,我们应当明确,不能将小说《三国演义》视为历史的真实记录。因此,我们只能依据史实推断,关羽之死的确与孙权有关。
既然关羽的死亡源于孙权的决定,为什么我们总觉得他的死法如此窝囊呢?
很多人一提到孙权为何要杀关羽,首先想到的便是关羽的那句:“虎女安肯嫁犬子?”当时,孙权曾派人向关羽提亲,但关羽不仅拒绝,还侮辱了孙权,这话语直接激怒了孙权。
这句台词出自《三国演义》,它并不可信。但在正史中,确实有记载,关羽确实辱骂了使者,激怒了孙权。这一点无可争辩,成为了孙权下定决心处置关羽的直接导火索。
事实上,孙权的做法并非是出于对关羽的个人仇恨,更多的是江东的战略考量。在鲁肃担任权力核心时期,孙刘联盟得到了全力支持。但在吕蒙接掌大权后,表面上他与关羽保持友好,实际上他与周瑜一样,都是江东鹰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图谋通过军事手段控制荆州。此后,吕蒙诈病,陆逊接替了吕蒙的位置,继续执行对关羽的战略。
陆逊刚到陆口时,给关羽写了封信,信中对关羽进行了过度的恭维。江东的君臣三人的频繁示弱让关羽开始感到过于自信,认为孙权不过是些江东鼠辈,结果却因此犯下了大意的错误。
而孙权为何非要亲手了结关羽,史书中有着明确的解释:“权欲活羽以敌刘、曹,左右曰:‘狼子不可养,后必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议徙都。今岂可生!’乃斩之。”这一段史料出自《裴松之注三国志引蜀记》,其中的“权欲活羽以敌刘、曹”这一说法,裴松之对其表示了怀疑,并认为这只是流传下来的谣言。
在裴松之看来,孙权从一开始便决心斩杀关羽,这种“为了敌曹刘”的说法并不成立。他还指出,“狼子不可养,后必为害”才是孙权做出决策的真正动机。裴松之甚至批评这种流言不值一提,认为它是聪明人无法相信的谣言。
那么,为什么说关羽的死如此窝囊呢?我们可以从关羽的死因来看。虽然前文提到孙权派遣潘璋前去阻击关羽,但最终让关羽丧命的却不是潘璋,而是潘璋的下属——马忠。
马忠在历史上并不是什么显赫人物,他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将领。而关羽,作为蜀汉的二把手,竟然死于一位无名小卒之手,这无疑是极其窝囊的。
事实上,孙权完全可以避免杀害关羽。当时,荆州已然落入孙权之手,杀掉关羽并没有太多实际意义,反而可能带来更多的麻烦。从历史推测,孙权事后可能感到后悔,于是将关羽的头颅送给了曹操,并妥善安葬了关羽的遗体。他的做法似乎是在传达一个信息:关羽之死,既是刘备和曹操的责任,不应由他孙权独自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