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中正一生中最为关键的一步,便是担任了黄埔军校的校长。在他的身边,还有许多如当年的何老师、陈老师等人共同崛起,黄埔军校堪称近代中国的一座人才培养的熔炉。这个学校不仅培养了许多军事、政治巨头,也成为了许多人事业发展的跳板。时至今日,许多机构也自诩为“某某界的黄埔军校”。然而,机会并非每个人都能抓住,即便置身黄埔军校,依然有人错失良机。否则,张校长、戴主任与许军长等人,才应该是黄埔的主角,而不是我们熟知的那些人物。
在黄埔军校筹备之初,广东的许崇智无疑是孙中山的得力支持者。作为第二军的军长,许崇智不仅是粤军的领军人物,而且还是广东名门的出身。他在党国高层中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尤其在所有中央代表必须讲粤语的情况下,许崇智在地理与文化上拥有相较于蒋中正的巨大优势。此外,许军长还曾毕业于日本的士官学校,具备了比蒋中正更高的学历水平(蒋中正则是振武学校毕业)。在实际战斗中,许军长曾参与福建战役,击败过陈炯明,战绩颇丰。从资历来看,许崇智一直是蒋中正的上司,蒋中正之所以能够在粤军中立足,也离不开自己是许军长手下的小弟。无论从地理、学历、资历还是实战经验,许崇智的优势都远超蒋中正。
孙中山确实看中了许崇智,蒋中正对此深知,甚至一度向张静江透露:“孙先生对程潜与许崇智情有独钟,只让我和李济深担任副校长”,显然,他不愿意做个替补角色。经过张静江的劝说(他保证帮助蒋中正争取到正校长的位置),蒋中正才重新进入了黄埔军校校长的竞选。尽管许崇智拥有第二军的兵权,但他并没有看重黄埔军校校长一职,最终表示自己“无心争取校长”,而让蒋中正有了机会。许崇智很快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一个重要机会,不久后,他的兵权被蒋中正接管,最终他成了蒋中正的小弟,眼睁睁看着蒋中正从一个普通军官成了被誉为“中华拿破仑”的历史人物。
黄埔军校中,还存在一位颇为特殊的“戴主任”,他便是曾与蒋中正共享过一位女友的戴季陶。戴季陶与蒋中正有着深厚的友谊,戴季陶不仅是黄埔军校孙文主义学会的发起人,还曾担任过黄埔军校的第一任政治部主任。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平时是校长的助手,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行使党代表的职权,甚至可以越过校长指挥全校师生,因此这个职位相当重要。然而,戴季陶在一次与人发生冲突后,主动放弃了这一职位,令人不解。冲突的另一方是张继,尽管两人政治立场相似,但张继对戴季陶的观点非常反感。在戴季陶去国民党元老邹鲁家串门时,恰好与张继碰面,双方发生了激烈争执,甚至动手。张继认为戴季陶过于偏右,戴季陶则猛烈回击,称张继是“北洋军阀的走卒”。这场争斗最终以张继的胜利告终,毕竟张继曾在日本留学期间活跃于同盟会,他曾以一敌多,屡次击败维新派。而戴季陶则被打得大败,甚至痛哭流涕,愤怒之下,乘船离开前往上海。
黄埔军校中,还有一位名叫张治中的校长,他也是一位不容忽视的历史人物。张治中在武汉主持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其中包括著名的女学生赵一曼。张治中担任教育长的学校成立于1926年10月底,并于1927年2月开始正式授课。蒋中正对武汉的支持曾使得张治中成为了这一学校的重要负责人。蒋中正还在1927年3月要求张治中将军校学员编成学兵团,前往江西,为自己的干部队伍注入新血。然而,张治中并未带领学生前往,而是独自加入了蒋中正的阵营,成为蒋中正的重要助手。
这些重要人物因为种种原因错失了主持黄埔军校的机会,而蒋中正最终凭借其非凡的眼光与坚持,成功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迅速超越了他们,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史中的核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