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权臣的现象屡见不鲜。例如西汉时期的霍光,他能够罢黜汉废帝刘贺,甚至代为行使部分帝王权力;唐朝的长孙无忌,曾在一段时期内制约了唐高宗的权力。然而,到了清朝,权臣的身影似乎消失了,甚至没有出现任何人能架空皇帝。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网络上,清朝的支持者和明朝的支持者一直争论不休。实际上,许多人忽视了一个关键的历史背景,那就是清朝的前身——建州女真族,在明朝初期,几乎可以说是一个尚处于原始状态的部族。建州女真族在与明朝对抗的过程中,为了有效管理和与明朝对抗,开始模仿明朝的政治制度。
简单来说,建州女真如何会有复杂的政治制度呢?他们的政治体制完全是依照明朝的模式进行复制的,这也正是所谓的“清承明制”。
不仅仅是清朝,明清两代的历史中,都没有出现过权臣实际控制朝政的情况——当然,有人会提到张居正,认为他在明朝时曾有过较大的权力。然而,张居正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权臣”,而是一个摄政者。在他担任摄政的时期,张居正的权力虽然庞大,但随着摄政权力的结束,他的地位也回归普通大臣。
从更广泛的视角看,明清两朝没有权臣这一现象,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虽然是明朝的开国之君,但他的早年生活大部分是在元朝度过的。在元朝和南宋时期,权臣掌控政权的现象屡见不鲜。尤其是元朝时期,燕帖木儿权力极大,甚至一度介入废立皇帝的问题,导致元顺帝在位初期不得不依赖燕帖木儿的意见。
作为曾经的元朝人,朱元璋深知权臣对皇权的威胁。因此,在建立明朝时,他吸取了前朝的教训,做出了许多制度上的创新,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取消了丞相职位,并设立了内阁。
许多人将明清时期的内阁首辅与宋元时期的丞相类比,但这种类比是有问题的。实际上,明清时期的内阁,充其量只是皇帝的秘书,其职权的上限远不及丞相。在这种体制下,皇帝的权力和丞相的权力是高度合并的,因此,内阁首辅并没有过大的权力。从帝王的角度来看,朱元璋的这一制度设计可谓成功的。历史上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至少在明清两朝的六百年里,确实没有出现权臣篡权的现象。毕竟,许多重大决策,若没有皇帝的授权,内阁指令是无法实施的。
明朝时期虽然出现了嘉靖帝和万历帝长期怠政的现象,许多历史学者认为内阁因此能够维持国家运作,似乎有架空皇权的迹象。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如果是在其他朝代,类似的皇帝怠政现象,往往会导致权臣出现,最终可能会被权臣篡位。但在明朝,内阁首辅的职权有限,尽管他们负责处理政务,但并没有能力推翻皇帝的权威。
当清朝入关后,它对明朝的制度进行了强化。到了雍正时期,雍正帝再次加强了皇帝的权力,进一步削弱了内阁的职权。甚至他还特设了军机处,专门用来限制内阁的权限。军机处的大臣虽然名义上权力很大,但实际上只是“临时工”,他们的权力并不稳定。由此可见,雍正之后,清朝出现权臣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了。
不过,尽管明清帝王在制度设计上多有防范,试图避免权臣控制朝政,但无法抵挡社会运行规律的客观作用。随着明清朝政逐渐衰退,行政失效现象日益严重,尤其是朝廷对地方的控制逐步减弱,导致了军阀的崛起。晚明时期,毛文龙、左良玉等地方军阀便是这一现象的代表;到了晚清,袁世凯的崛起则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点。
明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农民起义之所以能够成功,部分原因是由于当时的军阀对朝廷的忽视。而清朝则是直接在军阀的掌控下走向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