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国林
中共中央党校,通常简称中央党校,历史悠久,源自中央苏区时期的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长征期间,由于战乱原因,学校被迫停止了教学工作。但在红一方面军和党中央长征结束后,党校很快在瓦窑堡复校。这一恢复表明党中央和毛泽东对党校的高度重视。1937年2月,党校随党中央迁至延安,期间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直接关怀下,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1947年3月,党校迁往东北。中央党校在延安的办学历史长达11年,期间培养了超过十万名干部,成为中共党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
提议复校
1935年11月,毛泽东提出复校建议,并与张闻天等领导共同商议,决定在瓦窑堡的龙公巷小学天主教堂复校。长征刚刚结束,党校即恢复教学,这足以体现党中央和毛泽东对党校的重视。当时确定董必武为校长,成仿吾担任教务主任,冯雪峰、马士良、朱子修等9位教师共同授课。第一期招生约300人,学员被分为三个班,由成仿吾、习仲勋和冯雪峰担任班主任。学校的开学充满了战时的紧迫感,学员们不仅要接受政治理论教育,还要为抗战做准备。
1936年5月21日,周恩来亲自到党校为学员作了《论中国的抗日人民统一战线》报告。6月,党校迁往保安、定边等地。8月8日,毛泽东在党校开学典礼上发表讲话,强调学员要像刘志丹一样忠于人民,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12月29日,张闻天在电报中提到,党校要扩大招生,并且招收白区同志来进行培训。1936年至1937年初,中央党校培养了近1000名学员。1937年2月,党校迁入延安。
为中央党校制定校训
延安时期的中央党校,直接由中央党校管理委员会领导,毛泽东对其的发展给予了极大关注。不仅在党中央的会议上提出党校工作的重要性,还经常亲自到党校讲课,指导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1938年8月22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讲话时提出,学校的学习不能仅局限于课堂内的知识,实际的经验和学习要不断积累,只有“活到老,学到老”。他举例说明,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不是在课堂上学到的,而是通过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在“大学校”中学到的。
毛泽东特别强调,党校的学员应具备一定的学习方法,并且在实际斗争中不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1939年2月5日,毛泽东还就反对投降主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强调斗争的两个原则:“统一与斗争”。他进一步指出,当前国民党采取了防共政策,要通过政治手段分化共产党。
1940年12月,毛泽东接见党校回来的同志时,语重心长地强调,延安的窑洞是革命的象征,不应当小看这片简陋的土窑洞,因为它孕育着全国人民的希望。毛泽东还特别提醒干部要精通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出只有精通理论的干部,革命才能顺利推进。
1941年底,彭真向毛泽东提议,党校也需要一个校训。经过深思熟虑,毛泽东最终定下了“实事求是”四个字,这不仅是党校的校训,更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方针。
毛泽东关注党校的干部培养与思想整顿
1942年,毛泽东在党校作了题为《整顿党的作风》的报告,提出要加强对党内干部的整风教育。毛泽东认为,党内存在着许多问题,学风、党风、文风亟需整顿。党内存在着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等问题,这些都影响了革命事业的进展。因此,整风运动的核心任务是反对这些不正之风。毛泽东详细分析了这些不正之风对革命的危害,并明确提出要改正这些问题,保持党内的团结与纯洁。
毛泽东强调,整风不仅仅是批评与斗争,更是为了治病救人。他鼓励党内干部要敢于面对错误,及时改正,并且要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开展工作。他强调,任何干部只要愿意改正错误,党就应该给予机会,帮助其重新站起来。
毛泽东对《逼上梁山》的高度评价
在中央党校演出的新编京剧《逼上梁山》中,毛泽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亲自写信表扬。1943年,中央党校将历史学科与艺术结合,创作了以《水浒传》为基础的新京剧《逼上梁山》,这部剧目以阶级压迫和人民反抗为主题,符合毛泽东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彩排过程中,毛泽东亲自参与并给予修改建议,剧本逐渐完善。最终,《逼上梁山》成功地演出并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认可,成为党校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的这些言论和行动,不仅体现了他对党校教育质量的高要求,也突显了他对干部培养、党内整风以及文化艺术在革命中的重要性的深刻理解。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央党校成为了中共党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