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纣王的圣旨后,西伯侯姬昌虽然提前掌握了一些信息,但并未预料到即将面临的灾难远比他所预计的更加凶险。商朝末期,纣王的暴政已经达到顶点,朝廷内奸臣横行,忠良之士被残害。奸臣费仲和尤浑不断谗言,最终导致纣王帝辛下令召集四大诸侯前往朝歌,准备一举除掉潜在的威胁。
圣旨中,纣王以“国政忧心”为由,号召四大诸侯来朝歌协助平定灾难,言辞间流露出深切的忧虑,但其实背后藏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他在圣旨中写道:“今北海猖獗,大肆凶顽,生民涂炭,文武不知所措,朕甚忧心。内无辅弼,外欠协同。特诏四大诸侯至朝,共襄国政,戡定祸乱。”看似关心国家,实则为陷害忠臣设下圈套。
姬昌在接到圣旨时,心中隐隐有不安,便用先皇伏羲圣人所创的先天八卦占了一卦,结果显示,前往朝歌将会有巨大凶险。同时,姬昌的母亲——周朝三圣母之一的太壬,也用先天八卦预测出他将有七年的灾难。尽管如此,姬昌并未因此退缩。他将西岐的政务交给了智者散宜生和南宫适等人打理,并再三叮嘱儿子伯邑考,千万不要冒险前来营救。
在离开西岐前,姬昌受到了文武百官、母亲太壬、妻妾及99个儿子的依依不舍送别,大家含泪为他送行,直到十里长亭。根据《封神演义》中的记载,姬昌在路上历经五关,渡过黄河,经过孟津,终于抵达朝歌。然而,迎接他的是费仲和尤浑设下的鸿门宴陷阱。当他进入朝歌后的次日一早,东伯侯姜桓楚、南伯侯崇鄂崇禹等人便被残忍斩首,惨死在午门前。
尽管姬昌屡次忠告纣王,劝谏不成,幸得亚比干、微子、箕子、微子启、伯夷、叔齐等七位重臣力劝,纣王才暂时赦免了姬昌一命。但姬昌并未能完全摆脱困境。奸臣费仲和尤浑再次设下圈套,设计让姬昌口吐真言,预言国家的命运暗淡,预示着纣王必然无法善终。姬昌最终被囚禁在河南安阳的羑里城,囚禁长达七年。期间,他忍受了种种屈辱与苦难,但始终没有屈服。
有细心的读者注意到,商纣王之所以没有下定决心杀死周文王姬昌,部分原因是西岐的贤臣们通过重金、美人和珍奇宝物收买了纣王身边的权臣费仲和尤浑,从而让他们替姬昌说了几句好话,使得纣王最终同意放他一条生路。然而,更为关键的原因则在于纣王与姬昌的辈分和亲戚关系。
《周易》中的第11卦——地天泰卦,孔子曾称其为“天地交,泰”,象征着君王按照天地之道治理国家,推行法则,以引导民众。周文王和他的父亲季历根据这一卦象,在后天64卦中明确记载了“帝乙归妹,以祉元吉”的内容。帝乙是商朝的君王,而纣王正是帝乙的最小儿子。根据历史记载,帝乙将妹妹——太壬嫁给了季历,而季历的儿子姬昌则有圣瑞之兆,成为了周部落的开基之祖。季历继位后,积极发展农业,修建水利,并与商朝贵族任氏通婚,推动了周部落的兴起与繁荣。
正因如此,纣王和姬昌在辈分上存在亲戚关系,纣王在礼数上应该称呼姬昌为“姑父”。因此,除了贤臣们的努力和策马奔腾的劝说外,这段亲戚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纣王不敢轻易下手。
这段历史不仅是中国古代政治风云的一个缩影,也反映了君臣之间复杂的权力博弈。每一篇历史故事都充满了智慧与深意,感谢大家的阅读,若喜欢,欢迎分享并留言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