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皇后与皇太后在国家政治中主要扮演的角色是辅佐君主、处理皇位继承问题以及支持朝廷大臣的政治决策。尽管某些皇后和皇太后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政治造成了负面影响,但她们的行为并不足以引起朝政的剧烈动荡,而且她们通常未曾直接控制朝政。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几个方面。
首先,明代的统治者非常重视防止后宫干政。朱元璋在即位后,从历史经验中吸取教训,设立了严格的规矩,禁止后宫参与政事。朱元璋极力防范后宫干政,哪怕是与马皇后感情深厚,也未曾对她有所宽容。其次,明代的内阁和官僚政治体制相当完善。当明朝出现幼主继位或皇位空缺的情况时,国家大权通常由以内阁为首的官僚集团掌握。例如,在英宗年少即位时,政务由杨士奇等内阁重臣处理;土木之变中,英宗被俘后,群臣扶持郕王朱祁钰即位;武宗去世后,世宗继位的过渡期间,杨廷和领导的内阁稳住了政局;神宗年幼时,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主理朝政,进行一系列改革。即使是万历皇帝长期不上朝,国家也能依靠官僚集团的运作维持正常运转,没有立即崩溃。
在皇权暂时空缺的情况下,明代的官僚集团稳住了朝政,皇后与皇太后的政治影响因此相对有限。除去外部的影响因素,明代的皇后与皇太后大多能够自我约束,遵循祖训,避免干预政事。例如,太祖曾想与马皇后商议继位问题,但马皇后主动回避,决定不干预政务。又如英宗年幼即位时,群臣请求太皇太后张氏垂帘听政,张太后坚拒,称此举违背祖训,最终把政务交给了大臣。此外,明代的皇后与皇太后还积极参与编纂《内训》和《女鉴》等书籍,教导后宫女性遵循祖制,不介入政务。
相比之下,清代的皇后与皇太后在国家政务中的影响力则要大得多。孝庄太后在辅佐顺治和康熙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慈禧太后更是实际掌控了清朝的政权数十年。孝庄太后对顺治和康熙的辅佐,实际上是在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下,出于客观需要。当皇太极去世时,清朝的继位问题尚未解决,政权不稳,许多势力为争夺皇位而纷争不断。为了避免内耗,巩固政权,孝庄太后促成顺治继位,并与多尔衮等贵族共同辅佐年幼的顺治。顺治去世后,年仅八岁的康熙继位,在满汉冲突和统一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孝庄太后继续辅佐康熙,帮助其稳定政权,推动了盛世局面的到来。
与孝庄太后不同,慈禧太后的干政动机则更多来自于她个人对权力的渴望。当咸丰去世时,同治年仅九岁,慈禧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发动政变,铲除了八位辅政大臣,成功实现了垂帘听政。此后,慈禧多次通过废立皇帝的方式,牢牢掌握了政权。她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奕等贵族势力的支持,这使得她能够在没有强大反对力量的情况下,独揽大权。
与明代的政权稳定和官僚集团的力量不同,清代在应对类似局面时,八旗贵族和其他机构对清朝朝政的掌控较为突出。清朝通过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等机构,逐步削弱了以文官集团为主的官僚政治势力,而八旗贵族逐渐成为清朝的主要统治力量。尽管有贵族与慈禧太后之间的矛盾,八旗贵族的力量依然未能威胁到皇权的稳定。
明清两代的皇后与皇太后的家族背景差异显著。明代的皇后和皇太后,除了太祖马皇后、惠帝马皇后、成祖徐皇后外,多数出自普通百姓家庭,家世较为寒微。朱元璋为防止后宫和外戚干预国家政治,亲自设定规矩,要求皇后与皇太后出自较低的阶层。与此相反,清代的皇后与皇太后大多数出自贵族家庭。清初的几位皇后、皇太后都是通过联姻进入满洲贵族圈,之后,随着清朝的政权稳固,皇后和皇太后的家族地位逐渐提高,往往来自八旗贵族的家族。
尽管明代的皇后、皇太后家族地位较低,但她们的家庭在获得皇室恩宠后,逐渐跻身特权阶层,影响力迅速扩大。然而,明代统治者对后宫和后族的严格限制,使得后族无法干预国家政治。后族往往被授予武职虚衔,很少能掌握实权。与此不同,清代后族的影响力较大,许多后族成员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甚至成为国家重臣,但始终未能完全把持朝政。清代皇太后虽然掌握实权,但由于清朝皇权体制的进一步强化,后族势力并未能够通过与皇太后的亲戚关系干预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