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刘禅决定开城投降,标志着蜀国的灭亡。尽管这场战争仅持续了短短两个多月,许多人不禁疑问,失去诸葛亮的蜀国,国力为何如此迅速衰退?
诸葛亮的智慧和策略在蜀国的兴盛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自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不遗余力地辅佐刘禅。然而,到了蜀国的中期,因多次北伐中屡遭败绩,诸葛亮的身体逐渐走向衰竭,最终在五丈原病逝,年仅52岁。
然而,这位一生为蜀国奉献的杰出谋士在临终前,未曾忽视未来的安排。他在生前为刘禅留下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将领,这个人便是霍弋。如果刘禅能够重用霍弋,蜀国的灭亡或许会推迟。然而,刘禅因自负而未曾采纳良言,最终导致大好江山的丧失。
霍弋,南郡枝江人,很多人可能对这个名字并不熟悉。实际上,霍弋的父亲霍峻是刘备的重要将领。霍峻原在刘表麾下效力,刘表去世后,他带着霍弋和部队投奔刘备。霍峻的军事才能虽然未必如五虎上将那样声名显赫,但他在战场上的表现可圈可点。例如,在刘璋的战役中,霍峻率领数百人坚守城池,与敌军抗衡了一整年,最终成功击退敌军,保卫了刘备的后方。
霍峻去世后,刘备痛失良将,不仅亲自为其送葬,还在墓前守夜,足见霍峻在刘备心中的重要地位。霍峻去世后,霍弋作为唯一的继承人,被刘备召至身边。由于霍弋与刘禅年龄相仿,刘备任命他为太子舍人,意在为刘禅建立一支得力的班底。
223年,刘备病逝,刘禅继位。霍弋被任命为谒者,成为刘禅的心腹。到了227年,诸葛亮北伐,军中人才短缺,于是他将霍弋与诸葛乔一起调入军中,参与重要事务。这表明,诸葛亮对霍弋极为看重,倾尽心血培养他,最终使霍弋成为一位德才兼备的将领。
作为刘禅的亲信,霍弋不仅在朝廷中担任多个重要职务,还在诸葛亮去世后继续辅佐刘禅。刘禅对霍弋的信任深厚,甚至将霍弋安排在太子刘璿的身边,帮助他进行教化。霍弋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口才,成功劝诫年少轻狂的太子,使其逐渐收敛脾气,变得更加稳重。
诸葛亮生前一直将霍弋视为重要军事人才,诸葛亮的北伐中,霍弋被派往南中担任参军一职,获得了更多的军事经验。在南中,他表现出色,成功平定了当地的骚乱,凭借此功,他被封为“安南将军”,统领六个郡的兵力。
然而,魏国当时掌权的司马昭开始加大对蜀国的压迫,派遣十八万大军分三路进攻蜀国。霍弋在得知魏军的动向后,立即上书刘禅请求援军,但刘禅因过于自信,拒绝了霍弋的请求,认为自己的防线稳固,无需外援。
当时,姜维与敌军钟会在剑阁对峙,无法抽兵增援成都。正当蜀国主力被调往剑阁时,魏军的邓艾趁机偷渡阴平,快速逼近成都。蜀国宫中一片慌乱,部分官员甚至主张弃城避难,谯周等人提出开城投降,刘禅也未曾表现出强烈的抵抗意图,最终他顺从建议,开城投降,将父亲刘备和诸葛亮辛苦建立的基业拱手让人。
与此不同,霍弋得知成都失守后,深感悲痛,但他并没有立即做出投降决定,而是先穿上素服,为刘禅祭祀了三天。在此期间,霍弋一直在等待刘禅的消息,最终得知刘禅被封为安乐公并迁往洛阳。霍弋才放下心来,并率领六郡兵力归降。
霍弋的行为体现了他对刘禅的忠诚与关怀。他不仅承继了父亲霍峻的骁勇善战,更不负刘备和诸葛亮的栽培与信任。投降后的霍弋得到司马昭的重用,继续担任南中都督,且在263年成功平定了交趾、日南、九真三郡。凭借这一系列卓越的军事成绩,霍弋被封为列侯,最终得以善终。
霍弋的后代在西晋时期继续受到重用,世代镇守南中。虽然在纷乱的三国时期,能善终的将领并不多,但霍弋的忠诚与才干却让他在蜀国灭亡后依然得到了良好的结局。蜀国灭亡的原因多方面,其中刘禅的昏庸无能无疑是致命一击。如果刘禅能在一开始听从霍弋的建议,蜀国或许能够在魏国的压力下依然保持独立,而不至于最终无力抵抗,轻易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