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波随笔
南博,走进大明的世界
陈海波
听说南京博物院“观天下:大明的世界”特展正在展出中,而且不久前30件精品文物刚换展上新,所以周三在苏州办完事,决定去南京特意再绕一圈。想起来,上一次看大明主题展已经是2014年了,而且是大英博物馆的:“明:皇朝盛世五十年”,那也是大英博物馆继1996年第一次向英国公众展示三星堆文物的“中国古代文化之谜”大展和2007年“秦始皇:中国兵马俑”大展后,又一次曾轰动全球的大展。
对我来说更有意义的是,当时我们的“2014新瓷中国当代瓷大英博物馆特展”正是以“明:皇朝盛世五十年”为契机而成功举办的——在得知馆方有这场展现古代中国艺术展后,我们与大英博物馆积极沟通,在馆中的另一个展厅向全世界的游客和艺术爱好者们同时推介来自中国当代艺术家们的陶瓷作品。
总之,那一年在大英博物馆的印象很深,对那场“明:皇朝盛世五十年”的记忆亦如是。时任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格雷戈在策展采访中那句话也值得一品再品,“多数文物都显示了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与世界进行友好交流往来的历史,而这一段历史在西方却并不广为人知。欧洲人总误以为是欧洲人的到来才使中国国际化,其实早在明朝前期,中国就已经非常国际化了。”
比起大英的那场展览,此次南京博物院的这场展览可以说丝毫不逊色。展览汇聚了中外30多家文博机构的400余件文物,小到百姓的日常用品,大到皇宫内奢侈罕见的珍品,远到海上丝绸之路的外销瓷器,近到皇城庙宇的建筑构件等等。
展览以“观天下”“天下观”为展览叙事主线,通过“日月初升”“航海传奇”“白银贸易”“无问西东”“美美与共”五个篇章,向观众呈现明朝在政治、经济、外贸、文化、艺术上的成就。
南京博物院镇馆之宝、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也在展出之中,身为瓷器发烧友,面对这样的世间孤品——唯一带盖完整的洪武釉里红,无疑是心潮澎湃的。这件官窑之作同时运用釉里红拔白装饰技法与白釉为地的釉里红绘纹饰,极为少见。
驻足凝视,不由感叹,岁寒三友入瓷骨,松竹梅影映丹霞,洪武王朝的风骨,都藏在这抹惊世色泽中。六百年前的火与土,一笔一画皆天工,以致于时至今日,仿佛仍能看见匠人至臻的创作、听见窑火至纯的噼啪作响,真是一眼六百年,惊鸿大明红,属实是穿越时空的绝代风华!
金蝉玉叶、鎏金藏式佛塔等亦无一不是精品中的精品。还有南博所藏青花寿山福海纹香炉,不仅是在大热的《国家宝藏》的主题logo中出现的重要文物,也是同款中唯一的传世完整器,其腹部主题纹饰为寿山福海纹,海水波涛汹涌,气势宏大。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而明永乐、宣德、成化时期的瓷器上突然出现了大量波涛汹涌的海水波涛纹和异兽纹,这显然与郑和下西洋的海事活动有很大关系。
据记载,御窑厂曾烧制了三件同款香炉,一件烧制失败被打碎埋于地下,另两件送入宫廷。南博所藏这件作为供器,一直被明清皇家收藏,并有明代正德朝进士邵经邦在《弘艺录》中的记录为证,“永乐帝于奉天门御朝时,在宝座上坐定后,内使奉一个刻山河之形的香炉置于榻前,奏道:安定了!这个仪式正预示着永乐皇帝一统江山,安定永久。”
虽然后世的我们已看到永乐帝一统江山的念想终归是黄粱一梦,但不可否认大明留下的文化盛宴确实是永久的、而且那些跨越国界、波澜壮阔的篇章也应当被牢记与传颂。
十分喜欢展览中西方油画与明代瓷器的对照,维米尔《在窗前读信的少女》中的青花瓷盘、藏于法国卢浮宫、雅克·利纳尔的《五种感官和四大元素》中的青花赤壁赋图碗、藏于威尼斯美术学院的乔凡尼的《基督为门徒洗脚》中的青花缠枝牡丹纹碗,图片与实物的呼应,直观展现了明代中国与世界的交流。
等到来到《坤舆万国全图》前,更觉得这场展览看的“点题”了——“观天下——大明的世界”。据介绍,这是国内现存最早的、第一幅出现美洲的世界地图,由太仆寺少卿李之藻于1602年绘制。这幅中国最早的彩绘世界地图虽是以当时的西方世界地图为蓝本,但改变了当时通行的将欧洲居于地图中央的格局,而是将亚洲东部居于世界地图的中央,开创了中国绘制世界地图的先例。1608年,明神宗下诏摹绘12份,展中这件便是其一。
我虽游历大半世界,但站在这样一幅600年前的地图前“环游一遍世界”仍觉得有滋有味,再想到彼时中国放眼世界、参与世界的气概与决心,多少壮志、多少豪情,真叫人热血沸腾。而这种豪情在当今也有体现,且面对世界风云,中国“如何观天下”的世界观正显现大国风范、山河气度,想来也更应成为当代的“蓝本”!
陈海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