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中期的守成之主与改革遗憾
北宋中期,宋英宗、神宗和哲宗三代祖孙,作为守成之君,他们虽然未能成功收复失地,但在内政上不懈努力,力求改革和振兴国家。然而,三人均罹患肺结核并英年早逝,若不是如此,北宋有望迎来一段盛世。接下来,我们一一回顾这三位帝王的治国之路。
一、天降皇位的守成之君宋英宗,修编《资治通鉴》
宋英宗赵曙(1032-1067),是宋太宗赵光义的曾孙,宋仁宗赵祯的堂兄赵允让的第13子。他在32岁时登基成为皇帝。赵曙本与皇位无缘,因为仁宗的前两位儿子早逝,年幼的赵曙被接入皇宫过继给仁宗,之后又返回家中。然而仁宗的第三子亦夭折,最终在包拯等大臣的建议下,赵曙被立为太子。尽管如此,赵曙对继位心有不愿,甚至以生病为由数次推辞,最终仍在仁宗的坚持下接受了这个责任,实为历史上少见的不愿当皇帝的帝王。
宋英宗的品性继承了仁宗的宽厚与仁爱,他生活简朴,衣食住行皆有节制,见老师时还会穿上朝服。他对孝道推崇备至,仁宗在世时,他每天都会去请安问好,甚至在仁宗去世后,他提出要守孝三年,力求亲政无为。然而大臣们反对这一做法,英宗最后放弃。英宗特别珍视人才,他继续重用仁宗时代的改革派重臣,如韩琦、欧阳修、富弼等人,力图消除政府积弊。尤其在文化建设上,他全力支持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为此提供了丰厚的资源与条件。司马光在19年的时间里,专心致志,严谨治学,经过无数次修改,最终完成了这部历时长达1360多年的历史巨著。该书共294卷,超过三百万字,其中涉及了自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司马光的同僚邵雍曾评价他是“脚踏实地”的人,这也是成语“脚踏实地”的来源,反映了英宗对其深厚的支持。
然而,宋英宗体弱多病,在位仅四年,便在36岁时英年早逝,未能完成更大的治国蓝图。
二、变法未果,西夏伐罪惨败,雄心壮志的宋神宗带着遗憾去世
宋神宗赵顼(1048-1085),是宋英宗的长子,母亲高后。1066年,他被册立为太子,并于次年继位,年号熙宁。赵顼即位后,立刻召王安石进京,展开改革。他为国家的富强着想,立志恢复宋朝的盛世景象。王安石的变法,主要针对北宋财政危机、冗官冗兵等弊病,推出了诸如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募役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初期,这些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军队素质有所提高。然而,由于触动了许多既得利益者,且王安石过于坚持己见,未能广泛团结各方力量,最终导致变法遭遇强烈反对,并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公元1086年,司马光执政,彻底废除了王安石的改革,仅保留了少数内容,变法宣告失败。此外,神宗在外交上也未能得偿所愿,西夏问题成了他心中的痛。神宗采用了王韶的“平戎三策”,并开始进行“熙河开边”战略,旨在通过军事手段恢复西北疆土。然而,这一行动的胜利却是短暂的。1075年,宋廷在新占领的地区开展民族贸易,购买了大量马匹,受到了当地各族的欢迎,但西夏却对此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接下来的熙河战役与元丰改制则标志着宋神宗在治国理政上的双重努力,尤其是他在行政体制上的改革。元丰改制恢复了三省六部制,强化了中央集权,然而改革并未能改变北宋的命运。
最让神宗痛心的,是永乐城之战。1081年,宋军对西夏发动全面进攻。初期,宋军进展顺利,但在灵州城下惨败,导致大规模死亡。宋神宗悲痛欲绝,痛哭流涕。然而,这场败局彻底打破了他为恢复国力的梦想,北宋也从此进入了沉沦的时代。
三、少年帝王宋哲宗,西夏战争中的最后胜利
宋哲宗赵煦(1077-1100),是宋神宗的第六子,年仅8岁时继位,由高太后摄政。赵煦的早期生涯充斥着傀儡皇帝的影像,他被迫接受高太后的控制,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然而,随着高太后的去世,赵煦终于能够亲政,展开了对国家的改革与军事斗争。
赵煦年轻时心有不甘,然而他深知自己的力量不足,只能默默积蓄力量,等待时机。1093年,高太后去世后,赵煦终于成为了真正的皇帝。他重新启用王安石时期的改革派大臣,恢复并推进王安石的部分改革措施,如保甲法和免役法等,减轻了百姓负担,也使得国力有所回升。
与此同时,赵煦在对外政策上表现得更加果敢,特别是在西夏问题上,他不再容忍西夏的侵犯。在他亲政后,宋朝在西夏战争中取得了至关重要的胜利——平夏城之战。在这场战役中,西夏军虽集结了大量兵力,但宋军凭借坚强的防守与精准的反击,成功击败了西夏军队,彻底削弱了西夏的国力。从此,西夏再也不敢对宋朝轻举妄动。
然而,赵煦的短暂治世并未长久,他在1100年去世,年仅25岁。尽管如此,宋哲宗的政治成熟和军事成就赢得了后世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