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18年4月,虽然依然是春天,明朝抚顺的游击将军李永芳的内心却像是笼罩在一层寒气中。此时,抚顺卫所外的景象并非往常热闹的市井,而是后金可汗努尔哈赤亲率的军队阵容。李永芳知道,卫所的兵力根本无法与强大的后金军队抗衡。
就在他心中犹豫彷徨之际,努尔哈赤派来的一封信彻底打消了他最后的抵抗。信中所言更让李永芳深感无奈,最终,他选择投降后金,成为明朝历史上第一个投降的将领。那么,李永芳为何会让抚顺卫所成为后金首度进攻的重点目标呢?
1. 金国重建
李永芳的早年经历几乎没有留下任何记录,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他本来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正是因为他成为第一个投降后金的明朝将领,他的名字才被后人铭记。
在升任游击将之前,李永芳不过是抚顺卫所的一名备御官,职务不显赫,但实际上,他便是当时抚顺卫所的最高负责人。在李永芳驻守抚顺卫所时,努尔哈赤尚未建立后金,他只是一个在白山黑水一带游牧的部落领袖。
到公元1613年,努尔哈赤开始了他为统一女真各部而展开的征战。年初,他因为乌拉部酋长布占泰背弃盟约并囚禁了努尔哈赤的女儿和侄女,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乌拉部很快灭亡,布占泰只身逃入叶赫部。然而,努尔哈赤攻打叶赫部时,明朝的使者前来干预,导致叶赫部得以暂时幸免,但其复兴已无可能。
最终,努尔哈赤完成了统一女真的事业,并宣称自己为建州卫管辖的昆都仑汗。此时,明朝朝廷对努尔哈赤的扩张并未引起足够的警惕,甚至在1615年,明朝边将仍报告努尔哈赤对朝廷极为顺从。
然而,明朝终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的老城村称帝,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开始了他征讨明朝的征程。两年后,努尔哈赤誓师讨明,带领两万大军正式出征。
2. 明军降将
后金的第一次征战便是瞄准了距建州女真势力最近的明军阵地——抚顺卫所。从地理位置上看,抚顺卫所与女真控制的萨尔浒距离仅约18公里,且周围还与东州堡、马跟单堡形成一条防线。若能迅速攻占抚顺卫所,明军的防线便会立刻瓦解。
早在1575年,明朝便设立抚顺为边境交易所,那里商贩云集,往来人员复杂,也让后金的侦察员容易潜入其中获取情报。此外,明朝当时实行怀柔政策,接纳大量女真人居住,防守松懈。
努尔哈赤决定采取两路进攻策略,一路从萨尔浒出发,直指抚顺,另一路从赫图阿拉出发,意图两面夹击。此时的抚顺卫所正由李永芳镇守。
当努尔哈赤的军队逼近抚顺时,他派内应送来一封信。信中写道,努尔哈赤向李永芳解释,他之所以攻打明朝,并非针对李永芳,而是为替父亲和祖父复仇。信中还明确表示,李永芳若选择投降,定能得到重用,并承诺不伤害城中的百姓。努尔哈赤最后警告,如果李永芳坚持抵抗,抚顺必定会被攻陷。
李永芳在读信后,心中产生了动摇。于是,他决定前往南门投降,但仍指派兵士准备防御措施,防止事态急转直下。最终,后金军队攻破抚顺,李永芳不得不选择投降。第二天,努尔哈赤命令拆毁抚顺城,并将所有俘虏押送到赫图阿拉。李永芳被任命为三等副将,还娶了努尔哈赤的孙女,从此开始了他在后金的仕途。
李永芳投降后,便投身于努尔哈赤的各项军事行动,表现得极为忠诚。他参与了清河、铁岭、沈阳等战役,并策反了许多明军高层及士兵加入后金阵营。即使明朝辽东巡抚曾尝试将他拉回,李永芳也坚决拒绝。此后,在萨尔浒战役中,李永芳向努尔哈赤提出集中兵力攻打一支敌军的战略,最终大败明军。
因其忠诚和战略眼光,努尔哈赤将李永芳提拔为三等总兵官,赋予他指挥万余名汉族士兵的权利。李永芳被赐予三枚免死金牌。时至乾隆年间,李永芳的玄孙李侍尧被任命为满军副都统,乾隆更是说:“李永芳的后人,岂能与其他汉军相提并论?”
3. 地理与人心
如今,历史学家们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努尔哈赤为何每次出征时都优先攻打抚顺?首先,从地理角度来看,抚顺地处东北的交通要冲,东邻抚顺关,西面则是沈阳,重要性显而易见。努尔哈赤若要稳步推进,必须先攻占抚顺,突破这一关隘。
沈阳更是当时东北的经济与文化中心,控制了沈阳便能掌握辽东的命脉。若沈阳沦陷,明军的威信将大打折扣,整个东北的控制也将岌岌可危。因此,守卫沈阳的抚顺显得尤为重要。
而抚顺在明朝末期的防守力也相当薄弱。当时的明朝财政困窘,国库空虚,许多边防兵员只能领空饷,实际战斗力严重不足。史书记载,抚顺的守军不过千余人,若剔除腐败与空饷者,实际能战斗的只有几百人。
面对逐渐衰落的明朝,努尔哈赤毫不客气地利用这一局势,迅速展开了军事行动,而他的后代最终建立了清朝,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李永芳投降后,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努尔哈赤的事业中,为后金的扩展立下赫赫战功。而他与李侍尧一脉的荣光,最终为他留下了一个特殊的历史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