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2年6月,郑成功,这位明朝末年抗清的英雄,在收复台湾半年的时刻,突然间英年早逝,享年仅39岁。他的死,对于明朝余民以及整个中华民族,都是一场难以承受的重大损失。如果他能继续活下去,或许他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传奇。然而,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下达的一个决定,可能正是导致他猝死的最后一根稻草。
01. 混血儿的抱负
郑成功(1624年—1662年),是明末著名的抗清将领,也是一位为民族复兴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他出生在福建泉州南安,父亲郑芝龙是一位海商兼海上走私头目,而母亲田川氏则是郑芝龙在日本生意场上结识的女子。郑成功的出生地位于日本平户,直到他六岁时才随父亲返回中国,开始了他在大明国的求学之路。
回到祖国后,郑成功接受了儒家思想的熏陶,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他早已将大明视作自己的祖国,并怀揣着强烈的报国之情。1638年,他考取了秀才并进入南京国子监学习,期间拜在江浙名儒钱谦益门下。
就在此时,李自成的起义爆发,崇祯帝自缢,标志着大明的灭亡。而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清朝取而代之。尽管大明已经灭亡,郑成功依然坚定地选择了反抗,投身于复国事业之中。
1645年,随着明朝遗臣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菘登基,国号“弘光”,然而很快清军的进攻让“弘光帝”被杀,政权覆灭。郑成功此时依旧没有放弃,继而投身于福州的隆武政权,得到了隆武帝的赏识并被赐予“朱”姓,改名朱成功,人民称他为“国姓爷”。
从1646年起,郑成功不畏艰难,坚守反清复明的大旗。在他的努力下,他成功地抵御了清军多次的进攻,最终收复了台湾,为他未来的抗清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02. 成功收复台湾
1661年3月,郑成功亲自带领2.5万将士出征台湾,迎接这场艰难的战斗。他们从金门出发,经过巨浪的洗礼,成功穿越台湾海峡。在澎湖小憩几天后,郑成功将目光锁定了台湾。虽然荷兰侵略军势力强大,但作为一名有多年海上作战经验的海上强者,郑成功的军队并不畏惧。
荷兰军听闻郑成功要来台湾,立刻做出了反应,将军队集中在台湾的港口,并故意沉船阻止郑成功的船队上岸。然而,郑成功的军队并没有因此退缩。他们在涨潮时乘机进入鹿耳门,主力军从禾寮港登陆,背后攻占赤嵌城,并迅速切断敌军与台湾城之间的联系。
战斗展开,荷军派出“赫克托”号战舰迎战。郑成功没有慌乱,果断下令包围敌舰,发起猛烈攻击,最终将“赫克托”号击沉。与此同时,郑成功的军队也陆续击溃了台湾城的援军。看到敌军水源被断,援军无望,荷兰军最终决定投降。
然而,盘踞在台湾城的荷兰军仍顽固抵抗。郑成功没有急于发动总攻,而是选择围困敌军,修筑土台围攻,并在8个月后发起最后的攻势。困守已久的荷兰军显然没有战斗力,最终纷纷弃甲投降。
至此,郑成功成功收复了台湾,结束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的统治,并要求荷兰侵略者带走他们掠夺的财富,滚出中国领土。郑成功的台湾时代正式开始。
03. 郑成功之死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开始着手管理与发展这一新占领的领土。他设立了六部,制定法律,修建学校,传播儒家文化,并通过向流民发放耕牛和谷种,鼓励他们自主耕作。同时,他还指派人员帮助台湾原住民提高生产技能,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然而,郑成功的理想并未持续太久。令他无法承受的打击接踵而至。原来,在明朝灭亡后,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选择投降清朝,并被软禁在北京。虽然郑芝龙的投降行为令郑成功愤怒,但作为亲生父亲的消息依然让他痛心。最终,郑芝龙未能说服儿子归降,清朝决定斩杀郑芝龙及其家族成员11人。
接到噩耗的郑成功悲痛万分,虽然心中憎恨父亲的变节,但毕竟是亲生父亲,他难以承受如此重大打击。没多久,另一个噩耗传来,南明最后一任皇帝永历帝在吴三桂的弓弦下丧命。郑成功当场失声痛哭,并在情绪激动之下吐血倒地。此时,郑成功的身体每况愈下,但他依然坚守台湾,督促人民生产,致力于治理国家。
然而,致命的打击来自他亲手立下的继承人——长子郑经。郑经的私生活让郑成功十分震怒,尤其是与乳娘陈昭娘所生的孙子使得郑成功丧失了所有的信任。他下令将郑经、妻子董氏、孙子以及乳娘陈昭娘全部处死。然而,命令无人敢执行,郑成功见势力分裂,派堂兄郑泰去执行。
郑泰心知郑经是未来的接班人,若杀死郑经,郑氏家族的统治恐怕会四分五裂。于是他秘密支持郑经,在厦门宣布其为“平国公”,公开反对父命。这一举动让郑成功气愤至极,最终因心脏病发作猝死,年仅39岁。
郑成功去世后,郑经继位为“班主”,并在岳父陈永华的辅佐下,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直到1683年,清朝派遣施琅攻台,郑克臧选择归降,结束了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郑成功作为一代民族英雄,最终死于亲情与事业的双重压力。他英年早逝,未能看到自己艰难收复的台湾迎来更美好的未来。虽然他死后台湾继续存在,但英雄的未竟之志仍旧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