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世人对吴三桂只有一个儿子——倒霉的吴应熊的认知被打破,一通来自贵州的电话揭开了另一个秘密,吴三桂的另一个儿子,吴应麒的存在。消息一出,立刻震动了历史研究界。
当时,吉林市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治亭正坐在办公室里翻阅资料,忽然接到了一个外线电话。李院长以为这可能是自己研究课题的突破,于是赶紧接听。然而,电话那头传来的消息却让他大吃一惊——在贵州岑巩县的马家寨,发现了吴三桂后裔以及历史中失踪的陈圆圆的墓地。李院长立刻感到兴奋,因为他长期关注吴三桂后裔的去向,吴三桂的一生只有一个儿子,吴应熊,且这个儿子在吴三桂起义后就被康熙下令斩杀。而吴三桂本身在1678年去世,吴家在全国通缉的情况下,几乎没有后人幸存。就在所有人认为吴三桂家族绝迹时,竟然有人宣称在贵州发现了他的儿子,这让李院长无法忽视。
对此,李院长虽然惊讶,却决定带着专业的团队前往贵州进行深入调查。他还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的王政尧教授等历史专家一起组成专家小组,准备揭开这一历史谜团的真相。
抵达马家寨后,专家组发现这里的布局十分独特,入口简单,只有一座标有“马家寨”的大门楼。然而,进入寨子后却发现巷道纵横复杂,似迷宫般无法找到回头路。显然,这种设计是为了在突发危险时能有效拖延敌人追击,给寨子内的居民争取逃跑时间。
在进一步的调查中,专家组惊讶地发现,虽然这里叫马家寨,但寨子里的居民几乎都姓吴,而且每个村民都宣称是吴三桂的后代。据村民介绍,马家寨有200多户,千余口人,都是吴三桂的血脉。专家组对此深感疑惑,然而很快,李院长联系了先前打电话的当地研究员,并在其引导下前往了陈圆圆的墓地。
墓地虽然简单,却不乏庄重。一块巨大的石碑立于墓前,专家组立即上前观察,经过简单的目视检查,专家们确认这块石碑属于清代物品。虽然看起来这座墓地并不显赫,但碑文中的一副对联却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阭姓于斯上承一代统绪;藏身在此下衍百年箕裘。”这副对联刻意没有留下姓名,只有通过观察墓碑的形状和碑文,专家们才推测出这座墓地极有可能属于陈圆圆。面对这些谜团,专家组决定再进一步调查,寻找更为确凿的证据。
通过走访当地年长的村民,专家组逐渐揭开了吴三桂后裔的真实故事。原来,吴三桂并不仅仅有一个儿子吴应熊,他还有另一个儿子吴应麒。吴应麒在年幼时因吴三桂的哥哥无嗣,被过继给吴三桂为养子。从小聪明机敏,吴应麒不仅擅长文化,还在军事上展现了卓越的才华。历史记载中,他在1647年的岳州之战中表现出色,成功夺回岳州并坚守四年,尽管面临清朝强大的攻势。可惜的是,吴三桂于1678年病死,而吴应麒坚持战斗了一个多月,最后选择撤退。为了躲避康熙的追杀,吴应麒带着少数部队秘密撤至贵州岑巩县,开始了隐居生活。
在岑巩县,为了躲避追查,吴应麒改名为吴启华,并带着陈圆圆在马家寨安家。为了保守秘密,吴启华选择将马家寨命名为陈圆圆的姓氏“马”,而陈圆圆则成为家中的主事者。吴启华与陈圆圆在这里生活,直到后代繁衍至今。
专家组通过对老人的口述与历史资料的比对,发现吴三桂确实有一个名叫吴应麒的儿子,而村民们所描述的故事和历史记载没有任何矛盾,甚至连许多细节都能得到证明。通过参观村中的祖先牌位,专家们还确认了马家寨的确是吴三桂后代的后裔聚居地。
吴三桂的家族在康熙的追杀下几乎灭绝,但吴应麒成功逃过了这场浩劫,与陈圆圆在岑巩县隐居。几百年后,这一谜团终于被解开,吴三桂后裔的历史被再次提起。如今,马家寨的后代已超过千人,故事也随着这场电话揭开了尘封已久的历史谜团,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充满波澜壮阔的历史。
如同那句古话所说,“争争吵吵几百年,一个电话破谜团”,这段被遗忘的历史,终于在一个简单的电话中揭开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