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这无疑对蜀汉政权是一次重大打击。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诸葛亮的去世给蜀汉带来了巨大损失,蜀汉却并未立刻崩溃,而是坚持到公元263年。笔者认为,蜀汉能够在诸葛亮去世后仍维持近三十年的稳定,离不开一众忠诚的文臣武将,如姜维、王平、费祎、蒋琬等人尽职尽责。而今天,笔者要重点谈及的马忠,正是蜀汉后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和政治人才。马忠曾被刘备誉为贤才,在蜀汉后期,长期镇守南中,多次平定叛乱,确保了蜀国的后方安稳。
一
马忠,原本是益州人士,与东吴的同名人物并无任何关系。他小时候曾寄养在外祖父家,名叫狐笃,后改姓马并更名为忠。公元211年,刘备受刘璋邀请,率军进入益州。仅仅一年后,刘备与刘璋爆发决裂,益州之战拉开序幕。至公元214年,刘备成功夺取益州,马忠被推举为孝廉,并且担任巴西郡下辖的汉昌县县令。尽管县令职务并不显赫,但在当时的蜀汉政府中,这一职位也显示出了马忠的能力和潜力。
公元221年,刘备即位称帝,并亲自出征东吴,试图为关羽复仇。但在公元222年的夷陵之战中,蜀汉大败,刘备未能成功实现报仇。此时,巴西郡太守阎芝为弥补兵员损失,征发各县士兵,并派遣马忠带队前往。马忠到达永安白帝城后,深受刘备的重视。两人展开了长时间的谈话,刘备随后对身边的官员称赞马忠是一位贤才,足见其在刘备心中的地位。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由刘禅继位。此时,丞相诸葛亮开始执政,并且任命马忠为门下督,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诸葛亮对马忠的评价同样极高,因此将其调入麾下,负责重要事务。公元225年,诸葛亮为平定南中叛乱,亲自带兵出征。在此之前,诸葛亮特意向刘禅上表,册封马忠为牂牁郡太守,掌管南中地区。马忠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亲自击败了叛军首领朱褒,为蜀汉的南中稳定作出了卓越贡献。由于马忠的努力,南中局势得以安定,为诸葛亮后来的南中征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二
到了公元230年,曹魏大将曹真派兵进攻蜀汉,诸葛亮被迫驻扎汉中,以应对强敌。正是因为蜀汉处于危急关头,诸葛亮决定将南中镇守的马忠调往汉中担任丞相参军。参军这一职务有点类似于参谋,马忠的谋略能力在这时得到了诸葛亮的充分肯定和信任。
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原。尽管在与司马懿的较量中占据上风,但由于李严在粮草运输上的失误,诸葛亮不得不撤兵返回成都。回到成都后,诸葛亮安排马忠留守汉中,处理军中事务,这进一步证明了他对马忠的深厚信任。
同年八月,马忠与张嶷等将领一同讨伐作乱的羌人,成功恢复了当地的秩序。公元233年,南中再度发生叛乱,马忠受命代替张翼担任庲降都督,前去平定叛乱。马忠出征后,顺利击败叛军首领刘胄,不仅捍卫了南中安定,也使得蜀汉朝廷对其加以表彰,任命其为监军奋威将军,并赐爵博阳亭侯。这一系列荣誉的授予,体现了马忠的忠诚和能力。
此后,马忠继续担任庲降都督,长时间镇守蜀汉南中地区,稳固了后方的安全。同时,刘禅也加封马忠为安南将军,并赐予其彭乡侯的爵位,进一步巩固了马忠的政治地位。
三
至公元242年,蒋琬被任命为大将军,驻守汉中。为了支援蒋琬,马忠被调回成都,辅佐刘禅处理朝政。两年后的公元244年,曹魏大军再次进攻汉中,费祎上任为大将军,马忠被调往北方协助防守。等到曹魏撤兵后,马忠重新回到南中继续镇守。由此可见,马忠不仅能够守护一方疆土,还能胜任朝政工作,确实是一位综合素质极高的全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