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拥有悠久的五千年文明史,历史长河中发生的战争数不胜数,类型繁多。战争的原因可以有很多种:朝代更替引发的战争,君主与诸侯之间的内战,强国与弱国之间的拉锯战等。在古代,地理、文化和经济差异等因素使得战争频繁发生。总体而言,这些战争大多是为了扩张疆土,争夺资源,提升国家政权的稳定性和国土的广阔程度。
在中国的历史上,许多战争都被称为“东征”、“西征”或“南征”,但为何没有称之为“北征”?反而使用了“北伐”这个名称,这背后到底有何历史或文化的根源呢?
首先,谈到“征”这个字。它的含义可以从《孟子》中的一句话来解释:“征者,上伐下也。”这表明征是指对下级进行惩罚或征讨。在古代社会,君主被视为至高无上的权威,其下的所有诸侯、将领等都被称为“臣”,必须听从君主的命令。如果某个诸侯或地方不服从君主的统治,君主就会发兵讨伐,这样的战争被称为“征”。例如《书·允征》中提到:“奉辞伐罪曰征”。
另外,强国攻打弱国的战争也可以称为“征”。在古代强者为尊,弱国若不服从强国的意志,强国便可能发动征讨。这类战争更多的是通过“征”的方式,彰显强国的权威与统治地位。
接下来是“伐”字的含义。这个字最早见于商代的甲骨文,由“人”和“戈”两部分组成,寓意着持兵器作战的意思。在《说文解字》中,“伐”的解释是人手持兵器,戈是古代一种战争兵器,形态像大镰刀,顶部尖锐,用以刺敌。如果敌人未能躲避,还可以用镰刀勾敌人的头颅,因此“伐”字带有砍头、征讨的意味。
从语言的角度来看,“征”在古代汉语中具有一定的褒义。它代表的是君主为维护自身权威所发起的合理、合法的战争,这类战争通常是在上下关系中进行的,更多表现为一种“教训”的性质。而“伐”字则带有中性甚至略带贬义的成分,通常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发动的战争,往往需要通过发布战争檄文来为自己的行动寻找正当理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达”,这也解释了为何战争要有合理的名分。
例如,三国时期的“北伐”便是以“伐”为名。曹操借“挟天子以令诸侯”来控制汉室政权,而刘备则利用曹操“挟天子”的做法为自己征战的理由,从而顺理成章地让诸葛亮出师北伐。虽然当时蜀国相较于曹魏较为弱小,但诸葛亮采取了以守为攻的战略,最终导致了曹魏无暇侵略蜀国,从而为蜀国争取了更多的防御准备。
“伐”字的另外一个含义可以从地理和军事背景中得到理解。中国的经济与政治中心长期位于黄河流域,南方经济发展较慢,战争相对容易。而北方则是游牧民族和少数民族的聚集地,这些民族骁勇善战,且善于骑射,占据了有利的地理位置,令攻占变得异常困难。北方的战争充满不确定性,胜败难以预测。刘裕的北伐在东晋和南朝时期取得了一些成功,而南宋时期岳飞抗金则因为种种原因最终失败。
因此,使用“北伐”一词并非偶然,它承载了更多的杀伐意味,突显了这类战争的残酷性和决绝性。在“北伐”战争中,战争不再讲究如东征、西征、南征般的礼节和规矩,而是直接以击败敌人为目标,甚至不讲情面。敌人若不屈服,便采取武力征服,确保敌人无法再对抗。
因此,在中国的历史中,东征、西征、南征等战争类型频繁出现,而“北征”几乎没有出现过,因为北伐往往是一场双方实力悬殊、风险较大的战争,可能最终以失败告终,带来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