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1月6日,周总理在勤政殿举行宴会招待一众客人,席间包括张治中、劭力子等国民党起义将军。当宴席即将开始时,突然有一名国民党高官缓步到场。其他人一眼便认出他是胡宗南的军要秘书熊向晖,纷纷问道:“熊老弟,怎么也来了?难道你也加入了我们起义的队伍吗?”
还未等熊向晖开口,周总理便轻松回答:“他可不是来起义的,而是回归我们队伍的!”熊向晖闻言微微一笑,点头表示同意。此言一出,众人恍然大悟,原来熊向晖是中共安插在胡宗南身边的卧底,一时之间既感到惊讶,又为其深藏功与名的智慧所钦佩。
然而,外人所知的只是熊向晖在胡宗南身边的显赫地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们并不知晓,实际上,熊向晖的身份早在全国解放前便已经暴露,而他此行的目的并非为了与“旧相识”叙旧,而是想向周总理请教一个问题:“胡宗南明知我的身份,为何始终没有揭穿我呢?”
周总理沉思片刻,轻轻叹息道:“胡宗南之所以未曾揭发你的身份,实则是为了他自己的考虑。”
胡宗南为何如此?熊向晖又是如何潜藏其中,成功完成任务并在危急时刻帮助我党扭转局面呢?
1938年初,时任国民党第17军团军长的胡宗南,因心腹难寻而深感焦虑,担心影响自己晋升的前景。于是,他决定亲自前往青年战地服务团,从中挑选一批有才之人并重点培养。当胡宗南抵达时,青年们早已整齐列队等候。他并没有急于挑选,而是坐了下来,准备通过一场考问来筛选合适的人选,场面更像是一场面试。
很快,台下的青年们依次报上个人信息,胡宗南显得有些乏味,直到听到一个懒洋洋的声音响起:“我叫熊向晖。” 胡宗南顿时来了兴趣,便向他询问:“熊先生,你为何会加入我的部队?”
熊向晖不慌不忙地回答:“为了革命。”这一回答直接引起了胡宗南的注意,也成为了他与熊向晖初识的契机,标志着熊向晖开始担任胡宗南的机要秘书。
至于胡宗南为何录用熊向晖,除了他独特的回答风格,熊向晖的优越家世背景也为他赢得了青睐。熊向晖出生于1919年,来自山东掖县的一个官宦家庭,父亲由县长一路升任为湖南法院院长。熊向晖本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学识渊博、家庭背景显赫,对胡宗南而言,他无疑是个理想的助手。然而,胡宗南并未知道,熊向晖的“面试”表现完全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事实上,早在1936年,熊向晖就已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开始参与革命工作。为了能够有效地在敌人内部展开工作,他被中共高层安插到了国民党阵营,而周总理正是这一计划的主导者。
1937年9月,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开始,但蒋介石的政治野心并未随着统一战线的建立而消失。在深思熟虑后,我党决定采取在敌人内部发展“隐蔽战线”的策略。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青年党员们在和平时期继续抗击日军侵略;另一方面,他们也能够在国民党进行打压或迫害我党时,传递情报,保护我党人员的安全。
作为中共情报工作的创始人,周总理深知这一任务的重要性,决定将重任交给那些立场坚定、思想成熟的青年党员。在精心筛选后,周总理与董必武一致选中了熊向晖,尤其是他的革命表现和卓越的家世背景使得他成为最佳人选。
不久,周总理秘密联系了熊向晖,并交代了任务。令周总理感到惊讶的是,熊向晖不仅没有犹豫,而是毫不动摇地回应:“我必定不负所托,坚守共产主义信仰。”熊向晖的坚定信念让周总理非常欣赏,并在安排下,熊向晖顺利进入了国民党青年战地服务团。
为了隐匿身份,熊向晖决定将自己的名字由“熊汇荃”改为“熊向晖”,寓意着即使身处黑暗,他依旧会向阳而生。然而,加入敌营的任务远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和危险。
战地服务团中共有50名成员,身份各异,包括护士、知识青年、画家等,熊向晖与一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学会主席相识,巧妙地隐藏了自己的身份。然而,他依然保持警觉,始终低调行事。每当有陌生人试图通过言语试探他时,他总能巧妙应对,最终等待着被胡宗南挑选的时机。
熊向晖明白,若像其他人那样与胡宗南交往,势必无法引起他的注意。于是,他决定另辟蹊径,故作玩世不恭的模样,从而给胡宗南留下了深刻印象。
几天后,胡宗南的副手找到熊向晖,并在闲聊中提到:“前日,有下属遇见你父亲,他提到你在战地服务团的表现,感到非常欣慰。”熊向晖点头回应,称自己父亲曾多次叮嘱他为国效力。
胡宗南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即说:“你到我这里来吧,未来的机会不少。”熊向晖知道,自己已成功打入敌人内部,但要完全赢得胡宗南的信任,仍需经过长时间的磨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