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春秋战国”其实并不是指的一个朝代,而是东周时期里面两个很不一样的历史时间段。
为啥春秋叫春秋呢?战国这个名字又是咋来的?
这两个名字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历史故事,又体现了怎样激烈的权力斗争呢?
【春秋时期的起源】
春秋时代从公元前770年开始,那时候,因为犬戎攻打进来,周平王只好把都城从镐京搬到了洛邑,这事也叫“平王东迁”。
这件事让周朝的局势大变样,也宣告了东周时代的到来。
周朝威风不再,权力慢慢落到了各地诸侯手里,朝廷变得没啥实权,这使得各国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
春秋那段日子,说白了就是个“大变样”的时代。
一个日渐没落的王朝,要怎么去对付那些慢慢变强大的地方势力呢?特别是周天子,虽然名义上还是各国的老大,但实际上根本管不了这些国家。
春秋时期,周王朝不再是掌权的中心,取而代之的是各个诸侯国。
各个大国一个接一个地强大起来,争霸的形势也就出现了。像齐国、晋国、楚国、宋国这些国家,都变成了很有势力的存在,它们之间互相欺骗,打来打去,战争不断,成了家常便饭。
这一切的起因,其实就是周朝不够强大,加上各个诸侯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那时候,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春秋五霸”了,他们分别是齐桓公、晋景公、楚昭王、宋景公和秦穆公。
每个老大成功的背后,都离不开一堆心机和争斗,每件事情的背后,都藏着激烈的明争暗斗,满是对权力的追求、对对手的让步和排挤。
齐桓公有了管仲的帮忙,首先稳住了他的霸主地位。
他能让齐国变得特别繁荣和稳定,达到以前从没达到过的程度,就算跟其他诸侯国斗来斗去,也能稳稳地站得住脚。
管仲用的那些政治法子,让齐桓公的位子坐得更稳了。他不仅让齐国的经济嗖嗖往上涨,还在政治上留下了长久的影响。
在这样一个变幻莫测的形势下,周天子的地位变得越来越有名无实了。
就算周平王当上了天子,他的权力还是没法保持或者变大。
春秋时期就像一场大型的“权力较量”,主要讲的是表面上统一的大国和那些势力强大的地方诸侯之间的斗争和较量。
周王室虽然身份高贵,可却没法扭转自己越来越弱的局面。
不管周天子怎么号召大家团结起来,他们可以依靠的力量却越来越少了。
就在这个时候,孔子走上了历史的大舞台,他写了一本叫《春秋》的编年史,给我们留下了那段混乱时期的历史记录。
《春秋》简明又直接,它不怎么详细叙述事情,也不带太多个人感情,就是每年发生的大事给列了出来。
孔子用一种叫做“春秋笔法”的方法,把这段历史写了下来,并且也用这个方法来评论历史上的人物。
它的作用非常大,因为它不光记载了过往的历史,还对中国文化和人们的思考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编写的《春秋》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故事,里面还详细反映了春秋时期的各种政治较量和社会的大变动。
孔子的“春秋笔法”在细节上,描绘了春秋时期的纷繁复杂——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谁厉害谁不行”的比拼,而是政治手腕、聪明才智和暴力手段之间的多次交锋。
在《春秋》这本书里,孔子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种种矛盾,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以及对过往历史的深深思考。
在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分裂割据,打来打去,局势越来越混乱。
国家之间的竞争不光是看谁的兵力强,还涉及到耍心眼、比拼文化、经济实力,甚至是看谁能赢得老百姓的心。
现在这个时候,权力架构正在瓦解并且重新建立,国家之间老是打仗,诸侯们斗个不停。复杂的外交手段和军事计谋,凸显了春秋时期的独特风貌。
【春秋的命名】
为啥“春秋”会被叫做“春秋”呢?这里面其实藏着很深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春秋”这个名字是从一本书《春秋》里来的。孔子把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这段时间里发生的历史事件,整理编写成了《春秋》这本书。
这本书里,孔子主要讲了鲁国的事情,同时也把周围其他诸侯国发生的历史大事都记了下来。
《春秋》里记载的事儿,它没多加评论,而是用了种叫“春秋笔法”的手法,就是直接摆出事情经过,再稍微加上点自己的看法。
给事物起名字就是历史的象征,它就像记录过往的书,也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印记。
《春秋》这个名字,其实就是孔子对历史进行的一个简洁又深刻的总结。
在这段时间,春秋时候的各个诸侯国斗得很厉害,关系错综复杂,但孔子还是选了那种简单又有深度的办法来记录。
这种说法让《春秋》变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本极为重要的书籍,它还展现了春秋时期政治的变幻莫测,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复杂斗争。
这时候,大家抢权力的斗争越来越厉害了。诸侯国之间不光是在战场上真刀真枪地干,更是在背后比拼谁的政治手段更高明。
这种打仗的方法,给后来的战国时期铺好了路。
每次春秋时期的战斗,都是那些历史人物斗智斗勇的体现。
不管是齐桓公、晋景公,还是其他那些诸侯王,春秋时期的每一段往事,都在影响着当时各方的势力分布。
这些纷繁复杂的故事和激烈的权力较量,最后共同绘成了一幅完整的历史长卷,而《春秋》就像是亲眼目睹并记录这一切的旁观者。
【战国时期的起源】
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开始,那会儿,春秋时代的老局面算是彻底翻了个新。
春秋时期,各国争当老大,主要还是看谁能抢到“霸主”的位置,同时呢,也还得表面上尊重一下周天子。
战国时期可大不一样,那时候,各国之间斗得特别凶,竞争和冲突激烈到了极点,打仗都快成家常便饭了。
战国时候的开始,大家一般都认为是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时候。
公元前403年,晋国内部的赵、魏、韩三大家族把权力给瓜分了,最后变成了三个独立的国家。
“战国七雄”说的就是:秦、楚、齐、燕、赵、魏、韩这七个厉害的国家。它们的强大崛起,代表着一个新的政治局面出现了。
各个国家为了抢占地盘、争抢资源,还有想当老大的位置,打了几十年的仗,最后秦国赢了,一切才结束。
秦国用各种政治、打仗和经济的方法,最终打败了其他六个国家,在公元前221年实现了统一,建起了强大的秦朝。
战国时期,各国的将军们不断改变他们的外交手段、打仗方法和经济计划,耍心眼儿来减少敌对国家的实力。
比如说,这个时期就出现了很有名的“联合与对抗”的策略。
合纵就是几个国家手拉手,一起对付一个厉害的对手;而连横呢,就是利用外交关系,让各个国家签协议结盟,一起对抗别的国家。
纵横家在这个时期出现,让外交和战略上的较量变得更加错综复杂。
苏秦、张仪这些纵横家凭借他们的聪明才智,在各国的政治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要说战国时候最出名的争斗,就得数魏国公子魏昭王和秦国之间的较量了。
魏国和秦国开打,不光是两国士兵在战场上拼杀,背后更是各国在玩政治手腕,斗智斗勇。
魏国想靠打仗来挡住秦国的攻打,但秦国很狡猾,用了兵法、间谍还有政治手段来对付他们。
最后,魏国打了败仗,这让秦国有了更多发展的机会。
战国时期有个显著特点,就是军事技术和武器有了很大进步。
各国老是打来打去,这使得新的武器、打仗的方法和策略慢慢出现。铁器的广泛使用、士兵数量的增多以及军队的训练都在不停改变战争的样子。
战争说到底,就是各国在抢权力、争资源和生存的地方。
战国时期,七个大国之间的战争让局势变得越来越紧张,而这些打仗的经历,也为后来的国家统一铺好了路。
就是这些不停的矛盾和较量,最终让秦国变得强大起来,也为后来秦朝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战国的命名】
“战国”这个名字,跟春秋时期的“春秋”不一样,它很直观地告诉我们那个时代的特点——就是到处都是战争和国家间的争斗。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不光动手打仗,还斗智斗勇,比的是谁更有计谋。
那时候,打仗成了家常便饭,各国都用它来谋取自己的好处。
在这场“谁能活下去,谁能当老大”的较量里,打仗似乎变成了唯一的说话方式。
“战国”说的是一个老是打仗的时代,那会儿的政治、军事还有经济,样样都复杂得很。
“战国”这个名字,让我们明白历史上权力斗争有多么惨烈。
春秋时候出现的好多诸侯国,到了战国时期都抢着要当老大,为此打得不可开交。
经过好几百年的时间,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别乱、破坏很大的阶段,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阶段,中国后来才能变得强大和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