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以路人遇我,我故以路人报之;人以国士遇我,我姑以国士报之。” 这句话表达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别人以何种身份对待我,我便以相应的态度回报。也就是说,在《孟子》中提到的:“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君主与臣子之间,唯有真正以对方的利益为己任,才能建立起真正和谐的关系,才可能有深厚的互信与理解。若君主和臣子之间互相猜忌,那关系必将恶化,甚至走向两败俱伤。
比如李世民,他一生极为渴望得到优秀的才子,但却不惜亲手处死了瓦岗寨中颇具能力的单雄信,充分体现了君王和臣子之间未能达成一致的利益关系。这种决定初看不解,但五年后才明白其中的深意。
李世民是个深知人才价值的人,甚至对曾为自己带来无数麻烦的尉迟恭也未曾追究过往错误,反而将他吸纳进自己的阵营。历史证明,尉迟恭在玄武门之变时,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没有尉迟恭的枪挑李元吉的举动,玄武门之变可能会更加复杂。但尽管李世民对人才充满渴望,为什么同样有才华的单雄信却没有被纳入麾下呢?这一切还要从李世民如何选择并吸引人才的角度来看。
在玄武门之变之后,李世民已经掌握了大权,单雄信的去留不再对他造成太大影响。可是在那之前,李世民确实迫切需要更多的能人来协助自己。不同于太子李建成,身为藩王的李世民每次选拔门客都要得到父亲李渊的批准,否则会引起外界怀疑。李建成身为太子,掌控的自由度自然更大。因此,李世民在面对如单雄信这般的顶尖人才时,内心期望他能忠诚于自己,这样对抗李建成的可能性才更大。然而,即便李世民渴望人才,他心里也有一个衡量标准:这个人是否会忠心于自己。尉迟恭一旦认定李世民为主公,就不会再有二心。相比之下,单雄信的忠诚度显然不如尉迟恭,这让李世民不得不谨慎处理。
设想一下,如果单雄信在玄武门之变时,背叛李世民,暗中给李建成提供情报,那后果将不堪设想。虽然后人从今天的视角看,认为单雄信不会做出这种事,但李世民无法冒这个风险。正如曹操所评袁绍“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李世民绝不允许单雄信犯下类似错误。
了解了李世民的选人标准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他为何决定处死单雄信。其一是单雄信的人品问题。虽然民间小说如《隋唐演义》将单雄信塑造成义薄云天的英雄,但实际历史中的单雄信并不如传说中那般出色,尤其在瓦岗寨发生“政变”时,他的表现可谓令人失望。
瓦岗山最初由翟让、单雄信和徐茂公三人共同治理。当李密上山时,翟让因为自觉不如李密,主动将领导权让给李密。可李密为了避免翟让威胁,决定杀掉翟让。在场的徐茂公和单雄信,前者无奈只能妥协,后者更为让人失望,当场跪下投降。这种态度若放在《水浒传》里,便是宋江让位后,卢俊义直接杀了宋江,众好汉立即臣服。单雄信的做法虽然不算过错,但显然他表现得过于软弱,毫无骨气。这种行为令李世民不敢信任他,尤其在李世民和李建成的争斗中,单雄信这样的人必然会带来隐患。
李世民作为一位精明的统治者,当然不会冒这个风险。如果单雄信像历史中的尉迟恭那样坚决效忠,他自然会受到重用。可单雄信并非如此,因此,李世民宁可放弃他,也不愿让这个潜在威胁继续存在。
除此之外,李世民杀单雄信的原因也与他的性格和个人情感有关。许多人认为李世民的行为出于私人报复,毕竟民间有传闻称李世民为了树立威信,开创了“修改历史”的先例。然而,虽然李世民确实有一定的个人情感,但杀单雄信绝不是简单的报复。李世民处理降将一向公正,像徐茂公等人曾为单雄信求情,他也并未因为个人恩怨而拒绝他们。李世民对任何降将都有自己的底线,单雄信的问题在于他不仅忠诚度存疑,而且在关键时刻可能会背叛。
李世民对手下的严格标准,也与他自身的性格密切相关。虽然他手段果断,但也不会随便陷害那些有过功勋的人。单雄信既没有展现出绝对的忠诚,也未能达到李世民的高标准,因此最终落得个死无全尸的下场。
从更大的背景来看,李世民与瓦岗寨的矛盾也是杀单雄信的一个原因。瓦岗寨的崛起威胁到了关陇集团的利益,李渊与关陇集团的关系非常密切,瓦岗寨的存在自然成为了李世民的心头大患。即使是李世民驾崩后,徐茂公仍然被远调,李世民对他保持警惕,足见当时的政治复杂性。至于单雄信,若他在李世民心中有足够的价值,他或许能获得更好的待遇,但实际上他并未达到那个标准。
李世民杀单雄信,不仅仅是个人恩怨,也是在局势和战略中做出的理智决定。五年之后,当李世民成功通过玄武门之变掌握大权时,若单雄信依旧存在,这个潜在的威胁或许将影响李世民的统治。最终,李世民的决策被证明是正确的,而单雄信在历史中不过是一个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