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703年起,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决定在涅瓦河汇入波罗的海的河口地带兴建一座全新的城市,这便是圣彼得堡。随着1712年到来的,这座刚刚崭露头角的海滨城市迅速取代了古老的莫斯科,成为了俄罗斯帝国的新首都。此后,圣彼得堡不仅成为俄罗斯政治的中心,也逐渐发展成为欧洲的重要都市。
然而,1917年,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在圣彼得堡爆发,宣告了俄国及全球历史的新篇章。随着“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一声炮响,革命的号角响彻大地。然而,尽管革命在这里开端,革命政府却在短短数月后于1918年3月12日将首都迁回了莫斯科,这一变化也标志着俄罗斯帝国新政权的开始。那么,为何在刚刚崭露头角的苏维埃政权下,首都迁都的决策如此迅速且必要呢?
从地理和历史角度来看,首都的选择往往受到安全因素的影响。一般而言,沿海城市由于面临来自海上的潜在威胁,常常不被作为国家首都,甚至美国也选择了位于内陆的华盛顿作为首都,而非大西洋沿岸的纽约。彼得一世的选择显得尤为特殊,彼得一世希望借圣彼得堡这座地理位置优越的城市,促进俄国与西欧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加强经济联系与文化交流,从而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作为罗曼诺夫王朝的“大帝”,彼得一世似乎想通过这座新城打开一扇面向欧洲的大门。
在随后的数十年中,俄国的实力与日俱增,特别是在彼得一世推动下,波罗的海沿岸的芬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等地逐步纳入俄罗斯版图。圣彼得堡也因此拥有了一个相对稳固的战略缓冲区,基本没有受到外界威胁。然而,随着一战的爆发,俄国作为帝国主义国家中的薄弱环节,连续遭遇败仗,损失惨重。在“十月革命”后,为了确保革命的胜利和尽快摆脱战争的困境,苏俄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和约》。此时,波罗的海沿岸的土地和芬兰等地的独立,使得圣彼得堡失去了原本的缓冲和屏障,反而暴露在敌人的攻击范围之内,面临来自陆地与海上的双重威胁,安全保障几乎荡然无存。
相比之下,莫斯科位于俄国腹地,距离圣彼得堡约700公里,拥有更为宽广的战略纵深。对于新生的苏俄政权而言,莫斯科相对更加安全。其地理位置使得它能够抵御外部威胁,保护国家的核心。迁都莫斯科,从地缘战略角度看,无疑是一个合乎情理的决策。
作为一个横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俄国的疆域辽阔,曾一度拥有包括阿拉斯加在内的北美领土(直到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将其卖给美国)。即使是在俄罗斯传统的东欧地区,也有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这种庞大国土的背景下,圣彼得堡作为首都,地理上显得略微局限,并且难以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全国。尤其是新生的苏俄政权建立初期,统治基础尚不稳固,政权面临着许多内外挑战。迁都莫斯科使得政治中心与地理中心一致,便于加强对广阔国土的控制,尤其是对欧洲部分的统治,从而增强政权的稳定性。
在“十月革命”之后,圣彼得堡周围的西部地区,尤其是与德国接壤的波罗的海区域,处于军事威胁之下。随着一战的结束,西方列强对新生苏俄的敌视进一步加剧,尤其是美国、英国和法国等国,它们与俄国境内的反动势力联合,发动了经济封锁和军事干涉。在这种情况下,圣彼得堡的“西方窗口”作用几乎完全丧失,而成为了国防的前沿阵地。苏俄不得不转变策略,彻底放弃与西方的联系,开始将重心转向内陆,在莫斯科周边展开经济和交通建设。
尽管如此,圣彼得堡的保皇势力依然活跃,它们试图借助西方列强的支持,进行复辟。在这样的形势下,圣彼得堡不仅面临内部的政治动荡,还受到外部势力的压力。这使得继续维持圣彼得堡作为首都的风险变得更加巨大。而相较之下,远离海洋且局势相对稳定的莫斯科无疑成为了更为可靠的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莫斯科作为首都的历史要追溯至15世纪中期,远在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之前。即使在彼得一世决定迁都圣彼得堡之后,莫斯科依旧是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即使在彼得一世的计划下,圣彼得堡成为新首都,莫斯科依然在政治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迁都莫斯科,也象征着苏俄政权对传统俄国历史的回归,重新强调了政权的正统性。
迁都后的苏俄政权,在经过艰苦的政治斗争和战争洗礼后,逐渐恢复了元气,最终使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大国,成为世界强国。到了1937年,距离“十月革命”仅20年,苏联已经崭露头角。
1941年,德国法西斯的侵略使得列宁格勒(前圣彼得堡)遭遇了惨痛的围城战,长达近三年的围困导致了数百万的苏联军民死亡。然而,位于莫斯科的苏联政府却得以安然无恙,凭借其深远的战略纵深,成功抵御了德军的进攻。这一事实充分印证了当年列宁及其领导人迁都莫斯科的远见卓识。
随着1991年苏联解体,原苏联的波罗的海三国纷纷独立并向西方靠拢,圣彼得堡再次失去缓冲地带,尤其是在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圣彼得堡再次面临严重威胁。相较之下,莫斯科依旧因其地理和政治稳定性而成为俄罗斯的核心,继续保持着战略上的重要地位。
作者:杨上柳下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千年俄罗斯的世纪轮回》智仁著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下一篇:白起传:战国杀神的传奇与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