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蜀汉执政期间,共发动了五次北伐。从战果上看,这五次北伐各有胜败,但真正占领土地的,仅在第三次北伐时,夺取了阴平和武都两个郡。
阴平、武都两郡位于汉中西部,地处偏远,原本由于土地贫瘠,人口稀少,经济发展也有限。曹操曾在汉中之战时,强行迁走武都附近的大批居民,导致这两个郡的人口急剧下降,整体的战略价值也大打折扣。随着曹魏建立,防线重心转移到祁山一带,阴平和武都两地几乎被完全忽视。
因此,不少人认为诸葛亮攻占这两个郡,实质上不过是为了鼓舞士气,因为这两个地方对曹魏并无太大价值。阴平和武都的确地势贫瘠,资源匮乏,驻守的军队需要从外地转运粮草,给后勤补给带来很大困难,这也是曹魏对这两个地区不予重视的原因之一。然而,从蜀汉的战略需求来看,阴平和武都的价值远非如此表面,它们的战略意义极其重要,诸葛亮的决策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阴平和武都位于汉中西部,尤其是阴平几乎与汉中盆地平行。因此,从武都出发,不仅能对汉中形成威胁,还可以通过阴平小路绕过蜀汉的重兵防守,迂回进入葭萌关、剑阁,进而直达四川地区。虽然阴平小路险峻崎岖,蜀军只需做好防备,曹魏的进攻并非易事。后来,邓艾确实成功突破了阴平,并且借助钟会的牵制,再分兵南下直取剑阁,但这也证明了阴平小路虽不易通过,但并非完全无法使用。
而在蜀汉夺得阴平和武都后,若魏军再次欲通过这条道路进攻,必须先重新夺回这两个郡。由于三国时期守城方拥有显著的防御优势,即便守军力量较小,也难以轻易攻破。因此,魏军若要通过阴平小路,必须投入大量兵力重新夺回这两个郡。而一旦调动兵力,必然会影响其他战线的部署。正因为如此,曹魏在伐蜀时,往往选择集中兵力直攻汉中,而没有分兵攻占阴平和武都。蜀汉因此能够在没有付出过多代价的情况下,确保了汉中侧翼的安全。
当然,随着曹魏国力逐渐恢复,尤其是魏军兵力的增强,曹魏的战略灵活性也大大提高。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时,命令邓艾和诸葛绪分别从武都和阴平两地出兵。然而,即便在魏军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阴平和武都在诸葛亮执政时期,依旧是保卫汉中西部防线的关键。
从汉中出发的北伐路线不止一条,例如通过祁山进攻陇右、从褒斜谷攻取陈仓、眉城、武功等地,或是通过子午谷直取长安等。而夺取武都之后,相比直接从汉中出发,这条线路的距离大大缩短,且利用西汉水系运输粮草较为便捷,为北伐提供了更多的保障。同时,武都一带与羌族地带接壤,蜀汉可以通过与当地的羌胡部族建立联系,拉拢更多盟友,壮大自己的力量。
因此,诸葛亮时期,魏延和吴懿曾从武都出发进入羌中,击败了雍州刺史郭淮;蒋琬执政时期,姜维也多次从这里进军羌中。姜维在掌管蜀汉军权后,还从武都出发,多次北伐,并取得了一系列战果。尽管阴平和武都的土地贫瘠,民众稀少,看似并不起眼,但对蜀汉而言,这两个地方在战略上依然具有重要意义。诸葛亮决定出兵攻占这两个郡,绝不仅仅是为了鼓舞士气,而是基于对全局的深刻思考与权衡,具有着重要的战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