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则天为何能入宫
武则天能在14岁时入宫,并非因为她的容貌多么出众,而是因为当时隋唐时期独特的历史背景,尤其是门阀士族的强大影响。隋炀帝的失败正是由于他过于急功近,试图一举扫平那些家族势力,同时又希望解决高句丽的问题,结果做得过火,导致了最终的覆灭。
例如,最早起兵反隋的杨玄感,出自弘农杨氏,和隋炀帝属于同一家族。接下来,瓦岗军的李密,也是八柱国之一李弼的后代。李渊同样出自八柱国之一李虎的家族。这一系列关系显示出,当时的门阀士族已经形成了联合阵线,他们共同决定要惩罚背叛的隋炀帝。李世民即位后,大唐采取了一些隋炀帝未能实施的措施,如科举制和扶持地方豪强,这些改革事实上是在削弱门阀士族的影响力。然而,李世民非常理智,稳步推进这些变革,确保大唐能够保持稳定。
至于武则天能够进入皇宫,这实际上是一种政治利益的捆绑,李唐皇帝与门阀士族之间达成的相互依赖。李治和李隆基的皇后都出自太原王氏,而武则天和她的侄女武惠妃则打破了这种格局,最终取代了这些王氏的地位。尤其在李隆基即位时,武则天的称帝成为历史的警钟,但他仍然娶了武家的女子。这一切都揭示了武则天背后强大的家族背景,这个家族究竟具有什么样的力量,让她得到了如此巨大的政治待遇?答案可能要从李唐建立的过程说起。
二、袁天罡、武则天和李世民
李渊即位后,创立了“李唐17位开国功勋榜”,其中李世民位居第一,而第二位则是李渊的好朋友裴寂。李世民的“凌烟阁24功臣”则是对这个榜单的进一步升级和扩展。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名列其中,位于第十三名。她的母亲则出自弘农杨氏,这让武则天既是李唐开国功臣的后代,又是隋唐门阀士族的成员。
至于武则天的身世传说,史书上说她小时候因父亲去世,跟随母亲经历了艰难困苦。至于袁天罡为她看相的故事,很多人对此表示怀疑。毕竟,袁天罡当时的任务非常繁忙,他不仅与李淳风一起研究《推背图》,还跟李世民讨论当时的重大问题,难道他会忽略李世民这个重要人物吗?经过一番查阅史书,笔者才明白,原来当时袁天罡的级别并不足以为李世民这样的未来皇帝看相。所以,袁天罡才将目光投向了如萧美娘和武则天等人。
这些故事当然只是历史的趣谈,然而正如元芳所说:“此事必有蹊跷!”武则天的经历极为复杂,她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成就非凡。但问题在于,作为一位拥有如此巨大权力的女皇,为何她最终决定将帝位归还给李唐呢?这个原因才是最为关键的。
三、为保住女皇而奋斗
在武则天登基,建立武周政权后,她的统治面临着持续不断的反对。最早反对她的人是裴炎。公元608年,裴炎被李治与武则天提拔为宰相,并协助废除了大唐太子李贤。而李治去世时,他指定裴炎为托孤重臣,这令武则天十分高兴,因为她一直认为裴炎是自己的人。然而,没想到的是,在武则天展露出当上女皇的意图时,裴炎开始强烈反对,甚至打算发动政变,推翻她的统治。
但天不遂人愿,连续几天的大雨使得裴炎的刺杀计划未能成功。紧接着,李绩的儿子徐敬业也开始反抗武则天的统治。武则天逐渐意识到,表面上这些人效忠于她,实则心中仍旧忠于李唐。为了确保自己的安全,她决定铲除这些人,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政治清洗。
裴炎曾劝说武则天,认为她应该将权力归还给李唐的皇帝,这样全国就能保持安定。然而,武则天怒不可遏,立即将裴炎投入监牢,并展开了对一众大臣的清洗。最终,反对她的势力彻底被打压,武则天的地位得以巩固。
四、临死前才明白
然而,到了晚年,武则天终于意识到了一些关键问题。尤其是在她面临宰相狄仁杰的忠告时,她的世界观发生了变化。狄仁杰反驳她的决定,提出李显才是继位的最佳人选,并指出她的做法违背了天命。武则天听后,深感震撼,她终于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对李唐子孙的冤杀是否真的值得。
而最终,正是狄仁杰推荐了张柬之担任宰相,而张柬之后来发动了神龙政变,软禁了82岁的武则天。在武则天被软禁的那一刻,她才彻底意识到,李唐的子孙一直是她最大的威胁,最可怕的不是敌人,而是她自己身边的人。11个月后,武则天去世,直到她临终时才真正明白了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