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进序曲》这部电影在拍摄之前,老耿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和当事人的回忆录。影片不仅是一部高度还原史实的作品,而且每个人物和事件都可以追溯到确切的历史来源。
1940年5月,新四军的挺进纵队为了东进,建立了苏北的抗日根据地,旨在实现与八路军会师的战略目标,成功地从日军手中夺回了郭村。郭村,就是电影中所提到的桥头。在此时,司令员孟器宇的历史原型是新四军挺进纵队的副司令员叶飞。
郭村并不是一个普通的村庄,它是一个经济富庶且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的镇。新四军在苏北的迅速发展,让江苏省的主席韩德勤感到深深的不安,他指示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扬重新夺回郭村,因为郭村曾经是李明扬的地盘。
新四军东进之际,陈毅为了避免与李明扬发生冲突,亲自前往泰州与李明扬会面,向他阐述我党的东进抗日主张。李明扬对陈毅表示非常钦佩,并自豪地称自己是陈毅的朋友。
虽然韩德勤的命令很强硬,李明扬心里其实也觊觎郭村这块富饶之地,但他不想与新四军发生直接冲突,因此他选择离开泰州,由副总指挥李长江负责指挥。如果发生摩擦,李明扬可以以自己部下的不懂事为借口,介入调解,这一举动显示出他小有智慧。
在电影中,李明扬和李长江被合并为“二刘”这一角色。为了避免冲突,新四军派遣了挺进纵队政治部副主任陈同生前往泰州进行谈判。泰州在影片中被称为江州,而陈同生则是电影中的黄秉光。
陈同生的第一站是前往二李的第二纵队司令颜秀五的驻地,颜秀五在历史上对新四军非常友好,陈毅曾在赴泰州谈判时,赠送给颜秀五缴获的30支三八步枪作为礼物。
在颜秀五的住所,陈同生遇到了一位不速之客——李明扬的第六纵队司令陈才福。陈才福企图缴获陈同生的武器,结果被颜秀五怒斥并赶走。陈才福在电影中被称为贺老五,这一场景完全还原了历史,台词也参考了陈同生后来的回忆录。
电影中的江州谈判是影片的最大看点之一。李明扬离开泰州后,汪、蒋、日三方势力潜入泰州,试图拉拢李长江。有人问,电影中的黄秉光舌战群奸的情节是否真实?这完全是真实的。值得一提的是,陈同生曾担任《金陵日报》的总编,知识渊博且口才出众。他在谈判中面对各种干扰,一一进行了回击。其中,瘸子“段处长”的原型是李明扬部队的政训处长段木贞,因反共而声名显赫。
李长江决心挑起冲突,他在准备进攻郭村时,消息被新四军潜伏在二李政训处的特工郑少仪得知,并及时传递给了郭村。郭村保卫战由此打响。
电影中的周明珠角色,其原型便是郑少仪。叶飞将军后来曾回忆说:“郑少仪那时还是个小姑娘,炮声打响时她还在酣睡,实在太劳累了。”建国后,郑少仪曾任江苏省高级法院副院长。
6月28日拂晓,李长江率领的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副总指挥部13个团发起进攻。郭村只有一个教导队和两个营,经过一天一夜的激烈战斗,终于迎来了新四军苏皖支队的增援。陶勇将军指挥下的几个营参与战斗后,形势开始发生变化。此时,孟器宇的历史原型逐渐转向了陶勇。
电影中,攻打桥头的先锋——被活捉的二李四纵司令员石中柱,其历史原型正是陈中柱。陶勇将军释放陈中柱后,陈中柱的态度发生了巨大转变,坚定了抗日决心,并最终为抗日事业献出了生命。日军将其头颅挂在泰州城头,以此泄愤。
2014年,民政部公布的抗日英烈名录中,陈中柱将军赫然在列。
影片中的唯一虚构之处是周明哲原型的颜秀五并未在战场上起义。抗战胜利后,颜秀五隐退并移居台湾。
郭村保卫战中,二李的两支部队确实发生了起义,其中,八大队大队长陈玉生在解放后曾任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四大队大队长王澄则在1944年为抗日而壮烈牺牲。
叶飞和陶勇成功保卫了郭村后,迅速推进至泰州城下。在这个关键时刻,李明扬和李长江为何不敢将谈判代表陈同生作为人质呢?
陶勇义释陈中柱后,传递给李明扬一则消息:“如果陈主任有任何损伤,看我不把他的脑袋揪下来!”
这也是毛主席所钟爱的将军——陶勇!陶勇在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任东海舰队司令,在文革中遭遇了不幸,直到今天,他的死因仍然成谜。
文革时期,陶勇遭遇迫害的相关人员仍然健在。希望他们能良心未泯,揭示真相,赎回罪责,让历史得到平静。
随着飞将军的步伐逼近城下,二李最终不得不回到谈判桌前。李明扬和李长江亲自上门,向被软禁的陈同生负荆请罪,并通过放鞭炮的方式为陈同生送行。
此时,陈毅通过电报指示叶飞和陶勇停止进攻泰州,而李明扬也同意让道,允许新四军继续东进。
在回顾这一段历史时,老耿有一种感觉,那不仅仅是在写历史,而是在讲述一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