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至民国的风云变幻中,袁世凯无疑是一个举足轻重却又充满争议的人物。他以“北洋之父”的身份,引领了近代军事的变革浪潮,却又因妄图复辟帝制,被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他亲手终结了绵延千年的帝制,却又在不经意间,将共和制度推向了深渊。
袁世凯诞生于河南项城的袁寨,这个名字仿佛从一开始就预示着他与金戈铁马、征伐不断的命运紧密相连。他的一生,尽管争议不断,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始终在名利场与战火硝烟中穿梭,真切地体验了一把“戎马一生”的滋味。尽管结局未能如他所愿,未能实现真正的“一世凯旋”,但“世凯”这个名字,却如同一则神秘的预言,伴随着他走过了充满传奇色彩却又饱受争议的一生。
袁世凯在七岁之前,一直在河南项城的袁寨度过,那里是他童年的全部天地。童年的经历对他影响深远,乱世之中,土匪横行,战乱频发,他从小就体会到了命运的无常与家园的不安,心中充满了未知的恐惧与无助。五岁时,他被抱上炮楼观看打仗,竟毫无惧色,可见他骨子里就向往着拥有强势力量,以守护家园,换来和平安宁。
七岁那年,养父袁保庆调任山东道员,袁世凯也随之离开了袁寨,开启了新的人生篇章。1882年,22岁的他随吴长庆前往朝鲜平定内乱,负责前线军务统筹,从此一脚踏进军营,成为了一名职业军人。次年,他顶着清廷“通商大臣兼朝鲜总督”的头衔常驻朝鲜,在那里,他忙于练新军、把持海关税收,一待就是12年。
在朝鲜期间,袁世凯还娶了一位朝鲜姨太太,据说她是袁世凯最漂亮的姨太太之一。当时袁世凯在朝鲜风光无限,娶个朝鲜公主做姨太太也并非难事。然而,好景不长,甲午战争在这期间爆发,北洋水师一败涂地,让他彻底看清了大清的虚弱本质。
1899年冬,40岁的袁世凯迎来了仕途的重要转折点,他从工部侍郎一跃成为山东巡抚,这是他首次担任封疆大吏。巧合的是,他苦心经营的新建陆军也从天津小站调到了山东布防,这一调动让军队躲过了八国联军入侵的战火,得以安心发展壮大,成为了袁世凯日后纵横政坛的坚实后盾。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山东在袁世凯的治理下维持稳定,并加入了东南互保,使山东免遭战祸。1901年11月,李鸿章去世后,袁世凯受命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次年正式实授,一跃成为中外瞩目的实力人物。从1901年到1907年这七年时间里,袁世凯一直担任着直隶总督这一重要职位,他凭借着这一举足轻重的地位,全身心地投入到清末新政的实施与推行工作中。
为了推动新政的顺利进行,袁世凯在现有的官僚体制内精心设置了许多新的机构,负责新政各项事务的具体实施和监督指导。在军事方面,他设立了军政司;在教育领域,他设立了学务处(后改名为学校司),大力推动新式学校的发展,逐步取代旧式私塾。
然而,1909年,他被摄政王载沣免职,返回河南安阳老家过起了赋闲垂钓的生活。这张照片便是那时留下的,脱去官服的袁世凯看上去与普通老头无异。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凯正式就任北洋大总统后,各国驻华使节纷纷前来觐见,照片中的他站在C位,神情难掩志得意满。
1914年,55岁的袁世凯回望半生,写下“不文不武,忽朝忽野,今已老大,壮志何如”的感慨。这话既是对自己一辈子摸爬滚打、半文半武的总结,又像是对动荡岁月里壮志未酬的唏嘘。然而,他并未就此止步,反而妄图复辟帝制。
1915年12月,在北京城,袁世凯穿着自制的龙袍在怀仁堂宣布登基,坐在龙椅上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然而,他的扮相并不像皇帝,反而透着一股局促与心虚。当袁世凯昭告天下要承袭帝制时,这种倒行逆施的做法对于刚刚推翻满清王朝、准备迎接民主法治社会的人们来说是无法接受的。于是社会各界纷纷反抗,袁世凯在做了83天的皇帝后,在反帝的声浪中以及内外交困之下,于1916年3月22日被迫宣布取消帝制。
不做皇帝后,袁世凯仍赖着总统之位不放手,企图继续做民国大总统。但此时南方各省已相继宣布独立,反袁之声如潮水般汹涌澎湃,并要求他退出总统之位。袁世凯心情郁闷、气恼成疾,为了补身体大量服用鹿茸、狗海肾等药材,后来尿毒症发作彻底病倒。
在袁世凯最后弥留之际,口中曾断断续续地说:“他害了我”四个字。但到底是谁害了他呢?是儿子袁克定?还是鼓吹帝制的人?还是反戈的部下?已经无从得知了。1916年6月6日早晨6点左右(旧历五月初六),袁世凯因尿毒症引起肾衰竭医治无效去世,年仅57岁。有人说如果袁世凯不称帝、安安稳稳地做个大总统就不会有这样的下场,但历史没有假设。
在袁世凯的一生中,最受后人诟病的就是他的一妻九妾。在他看来或者所有封建男人看来有作为有本事的男人才三妻四妾而妻妾们相互之间争风吃醋是不应该的。这张照片是袁世凯的姨太太们以及家族女眷的合影从照片中可以看出人数众多且都颇有几分姿色。
面对这么多的女眷妻妾袁世凯采用了军事化管理的方式。他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元配夫人只是一个象征而管理权则在大夫人沈氏和五夫人杨氏手中。既然有了管理权就会对不服从者大打出手。这张照片是五夫人杨氏的正装照她正襟危坐、端庄大方头发规矩地束起一身华彩艳丽。
大夫人沈氏这位青楼出身的奇女子对从朝鲜王宫出身的三夫人金氏进行了“严格管教”可怜的公主被毒打落下了残疾。然而对待这些争风吃醋的姨太太袁世凯并没有流露出多少偏爱的倾向。谁需要定制衣服、打造首饰他都每人一份一视同仁。在侍寝方面袁世凯给每位姨太太的机会和时间均等——一人一周轮值。
当袁世凯称帝后他的原配夫人于氏当上了“皇后”如夫人们经册封后大、二、三、五几位如夫人都成了妃子六、八、九三位如夫人都为嫔。不过这些称号也不过短短几天而已。当袁世凯大势已去姨太太们自然也没了往日的风采。1935年五夫人杨氏在颐和园居住时留影此时她已不再光彩照人头发也非常稀少。
袁世凯一生共有三十二个子女其中十七个儿子十五个女儿。这张照片是袁世凯与部分子女的合影。袁世凯的儿女基本上是由各房的如夫人亲自管教而他则常常点到为止制定一些家规家训。但他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并投入了很大的财力。
1925年在天津袁家大院家中杨氏五夫人和她的一众儿孙们齐聚一堂留下了一张意义非凡的家庭合影。照片中一家人着装得体又考究五夫人端坐在众人中间虽历经岁月却依旧风姿绰约眉眼间透着温婉与坚毅。儿孙围绕在身旁尽显和睦与亲昵。
这张照片是袁世凯和子孙们的一张罕见合影。在袁家的父子关系中父亲同样是统治者。在“慈母严父”的角色中,对儿子的控制和压力更直接地来自于父亲:对男孩子袁世凯很严厉,但对女儿却很娇惯。
袁世凯的悲剧本质上是传统集权思维与现代民主制度的冲突。他试图在框架下恢复帝制既想保留专制权力又欲享受民主光环。然而当权力没了制度的约束就会变成野心家作恶的利刃;逆着历史大势搞复辟迟早会被时代巨浪拍得粉碎消失无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