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它是在秦始皇征服六国之后建立的。在这六国逐一灭亡的过程中,秦朝对六国的王室保持了高度警惕,因此六国的君主几乎都在灭国过程中或灭国后不久就死去或消失,没有一个活到秦朝灭亡的时刻。尽管秦朝的统一只持续了14年,但这种迅速的灭国和残酷的清洗,意味着六国王族的命运都以悲剧收场。
然而,尽管六国的王室在被灭国后没有再显赫一时,但他们的家族依然庞大,成员遍布各地,因此在六国灭亡后,很多宗室成员依然幸存。特别是在秦朝灭亡后的乱世中,这些幸存者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曾起兵反秦。而且,可以说,除了燕国外,战国的五个国家曾在秦朝末年短暂复国。今天我们将详细讲述这些复国的过程,以及这些复国最终是如何走向失败的。
谈到楚国,大家可能会想到项羽。项羽虽然自封为西楚霸王,但他并非楚国王族出身。真正代表楚国的王族人物是熊心。他是楚怀王熊怀的孙子,熊怀曾于公元前329年至296年间在位。楚怀王并不是一个备受称赞的历史人物,他排斥屈原,任用了佞臣,导致楚国逐渐衰落。更为悲剧的是,楚怀王最终被秦昭襄王诱骗到秦国并囚禁致死。因此,楚怀王在楚国百姓中成为了一个悲情人物,这使得他的孙子熊心成为楚国人怀念的对象。
前208年,秦末起义爆发后,陈胜被秦将章邯击杀,随后项梁在楚地起事,并找到了熊心,将他推举为楚王,名义上恢复了楚国的独立。为了借助熊心祖父的名声,项梁等人还称熊心为楚怀王。尽管如此,熊心作为一个没有实质政治根基的继承者,始终受制于项家。秦朝灭亡后,熊心曾希望借刘邦的力量对抗项羽,但他因拒绝项羽封他为关中王而惹怒了项羽。项羽强行尊他为义帝,但完全架空了他的权力。最终,项羽将熊心迁往湖南郴县,在途中指使部将英布将熊心杀害,这一事件成为刘邦与项羽决战的导火索。熊心之死,也标志着楚国短暂复国的彻底失败。
魏国的宗室同样是秦末较早起事的王族之一。陈胜起事后,魏国最后一任国王魏王假的弟弟魏咎迅速投奔陈胜,成为陈胜的部下。公元前209年,陈胜派兵攻占魏地,魏咎被立为魏王,魏国也因此短暂复国。然而,秦军很快围困魏咎的临济城,在魏咎无路可逃之际,他与秦将章邯达成协议,用自杀换取秦军不屠城。魏咎死后,他的弟弟魏豹投奔楚国,借熊心的兵力复夺魏地,重新被封为魏王。但随着秦朝灭亡,项羽将魏豹封为西魏王。此后,魏豹多次反复,最终被刘邦所俘。虽然刘邦一度利用魏豹,但魏豹最后在项羽进攻下被杀,魏国的复国也因此失败。
韩国的复国过程较为曲折。尽管韩国是最早被秦国吞并的,但在秦末的乱局中,韩国的复国曾有几度波动。韩国宗室成员韩成与曾任国相的张良一起投奔项梁,项梁随后立韩成为韩王。公元前206年,项羽分封诸侯时,韩成成为了韩王,但因为韩成曾派张良投靠刘邦,项羽产生了疑虑,便取消了韩成的封号并将其处决。项羽另立郑昌为韩王,但郑昌不是韩国本地人,民众的支持有限。刘邦则任命韩国最后一任国王韩襄王的后裔韩王信为韩王,帮助刘邦攻占韩国故地。韩王信最终参与刘邦攻占韩国故地,但在项羽进攻下败北。韩王信曾一度诈降项羽,最后投降刘邦,但他在迁往山西后,因怀疑私通匈奴,被刘邦责罚并最终投降匈奴。韩国的复国尝试最终以韩王信被杀而告终。
赵国王室在秦末的复国尝试中相对较弱。在陈胜起义后,赵国的旧地被武臣攻占,武臣自立为赵王。但很快,武臣被杀,赵国宗室赵歇被拥立为赵王。赵歇的复国始终不稳,最终在刘邦与项羽的争斗中,赵国彻底灭亡。
齐国的复国之路最为曲折,且最终失败。在陈胜起事后,齐国多个宗室成员纷纷起义反秦,其中田儋的力量最为强大。然而,齐国宗室内部的激烈斗争使得复国的努力最终失败。项羽分封诸侯时,齐国故地被分为三块,田荣未能获得封王,引发了对项羽的不满。田荣与其他齐国宗室的内斗让齐国在秦末变得更加分裂。最终,项羽亲自出马,击败田荣,齐国的复国尝试宣告失败。
与这五国不同,燕国的王族在秦末并未显现复国的行动,或许是因为燕国在战国末期的局势相对较弱。燕国王族的失势,直接导致了他们无法恢复旧国。
六国王族的复国尝试,最终都未能成功。这些旧贵族们希望恢复战国时代的格局,但由于历史的大势已经发生变化,统一的呼声逐渐占据上风,他们的失败不仅是个人的不幸,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