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季
据朱彭寿在《旧典备征》中的记载,满清共有112位武状元,但目前能够确认姓名的只有109位,其中只有92位有明确的籍贯资料。从地域分布来看,这些武状元与文状元有所不同,大多数来自北方,尤其是河北、河南和山东一带,体现了武举制度的地域特点。至于没有姓名记录的3位武状元,其中是否有一位来自河南省河阴县的秦成宗,至今仍无确凿证据可供验证。
秦成宗,作为清代著名武术宗师苌乃周的大弟子,传说他武艺超群,战力惊人。根据秦家后人的口述,他曾被认为有机会成为武状元。此外,嘉庆二十四年的武状元徐开业未能亲自到场接受晋封,最终由秦钟英补充上位。值得注意的是,秦钟英和秦成宗的名字发音十分相似,是否后来的记载者在记述时出现了混淆,也无法确认。
满清凭借强悍的骑兵和弓箭制胜,尤其是在乾隆及其之前的几个帝王时期,他们积极推崇“文武并举”,注重军事力量和武术传统的传承。然而,随着儒家思想的逐渐深入,统治阶层愈加偏重文官,轻视武将,导致军备日益松懈,这为大清帝国军力的衰退埋下了隐患。
武举的衰落往往可以追溯到官场腐败的开始。倘若没有朱彭寿的详尽记录,恐怕很难弄清楚满清曾经有多少位武状元。毕竟,许多关于武举科考的细节,随着历史的长河已经被淡忘。
从道光年间开始,清朝的殿试并不意味着皇帝会亲自到场监考。大多数情况下,这仅是一个形式,偶尔某天皇帝心血来潮,才会去考场实地巡视,有时还能查出一些作弊行为。道光十三年时,河南汜水县的牛凤山为了参加科考,借遍13个村才凑够路费。他的考试过程中差点被舞弊行为所影响,幸好道光帝亲自到场,发现了这场武举考试中的作弊情况。
《清实录》记载道光帝下令:“朕本曰殿试中式武举弓刀石内,满洲隆山、广西欧阳豹二名俱弓不符,著罚停殿试一科。补行殿试之满洲郭兴阿、陕西王文裕二名俱弓不符,著再罚停殿试一科。”意思是前期推荐的部分考生连基本的弓都拉不开,结果竟然被选上了。而当牛凤山出场后,他不仅拉开了标准的12力弓,还能拉开号外弓,给道光帝留下了深刻印象。最后,牛凤山被直接点名为武状元。
武举考试的成绩揭晓后,考生的名单会在太和殿唱名,西长安门外会张榜公示。之后,巡捕营会护送中榜者回家,享受荣誉和奖励。第二天,兵部会举行“会试宴”,向武状元赠送盔甲、腰刀等武器,并给予其他进士银两奖励。殿试后,兵部会授予新的职务。
在清朝,顺治三年丙戌科是首个武举科目,当时规定武状元的职务是正三品的参将,武榜眼的职务是从三品的游击,而武探花则是正四品的都司。雍正五年时,新的规定规定武状元会被授予御前一等侍卫(正三品)的职务,武榜眼和武探花则授予二等侍卫(正四品)。可以说,“武状元”的地位远高于“文状元”,因为参将和一等侍卫相当于现代的正军级“少将”,而“文状元”对应的职位——翰林院修撰,仅是副厅级。因此,武状元在授官方面优于文状元。
提到道光十三年时的武状元牛凤山,他除了得到常规的奖励外,还额外被封为从二品的武功将军,这在武状元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在古代,中国有“穷养文、富养武”之说,参加武举的人家通常非富即贵。学武所需的资金和培养成本较高,因此能够参与武举考试并最终竞争成功的,多是富贵人家的子弟。像牛凤山和林德镛这类出身贫寒的武状元,虽然存在,但却并非普遍现象。
武举考试分为内外两场。外场的第一项考试是“弓马”,即骑射和步射。骑射使用的是3力的弓(约合30斤重),考试时考生需在200米的距离上,射中3个靶子,要求在距离靶子25至50步之间射中即可。步射考试使用的是5力弓,靶子高2米,宽50厘米,且有严格的射击动作要求。如果未按规定动作射击,则成绩无效。只有通过这两项测试的考生,才能进入下一轮选拔。到了乾隆年间,因急需骑射低目标的人才,武举考试还新增了骑马射球这一项目。
外场的第二项测试为“技勇”,即力量测试。第一项测试是拉硬弓,弓力从8力至12力不等,而道光十三年的武状元牛凤山则能拉开接近15力的弓。第二项测试是“举大石”,分为四个重量级:300斤以上、300斤、250斤和200斤,要求考生将大石提至胸口,并进行左右翻动,只有成功完成才算合格。只有通过了这些“技勇”测试的考生,才有资格进入内场考试。
内场考试与文科不同,它也需要考察考生的文才。内场的考试内容包括《武经七书》和《四书》相关的题目,要求考生作策二篇和论二篇。这一阶段的选拔,实际上是在为国家选拔可以立刻担任将领职务的合适人才,力求选拔出文武双全之才。武举科考如今可以看作是理工科的应用,目的是培养出具备实际能力的人才,考试合格后,立刻可以承担重任。
正三品的武状元,若放在今天,相当于副省部级的官员。所以,大家千万别小看武状元这一头衔,它在清朝的官僚体系中具有相当高的地位。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制度之一,为普通人提供了向上流动的机会,给百姓打开了一扇通往更高阶层的大门。而在欧洲,直到现代公务员制度建立之前,血统依然是权利的主要来源,百姓几乎没有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机会。1906年,袁世凯和张之洞建议废除科举制度,最终,经过千余年的历史,科举制度走向了终结。如今,中国的中招分流、高考分配和公务员考试等制度,细细品味,实际上与古代科举制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