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是个伪君子,李逵则是真正的小人,吴用常凭小聪明做事,鲁达是个智慧过人的人物,武松则是个名副其实的好汉。假如祢衡来评价这些梁山好汉,他或许会这样说:“宋江是个擅长吊丧问病的伪善者,花荣则更像是看坟守墓的冷静人物;李逵是个只会关门闭户的莽汉,吴用则擅长一些浅显的词句,呼延灼或许适合牧牛放马,卢俊义无愧是个‘完美的将军’,柴进李应无非是‘要钱的太守’。至于其他人,差不多就是些衣架饭囊,酒桶肉袋罢了!”
宋江亲自给晁盖灌下致命汤药,致使其丧命;花荣则是为宋江在树下守墓,自认为尽职尽责;吴用在写诗方面有点小聪明,却总做些不入流的作品,甚至连那些藏头诗也显得稚嫩无趣。梁山上虽有几位真正的好汉,但若祢衡敢对鲁智深冷嘲热讽,武松大概会毫不犹豫地拔出戒刀,直接“削”了他。
吴用的聪明才智本就局限,他喜欢装作一副深不可测的样子,宋江被他牵着鼻子走,彻底迷失了方向。与更加狡猾阴险的蔡京、高俅、童贯相比,吴用的伎俩不过是微不足道的花招。毕竟,无论是朝廷的权谋还是江湖的尔虞我诈,吴用的小把戏都远远不够。最终,梁山好汉们还是中了蔡京的“以盗治盗”之计,打了九次大战,结果不过是宋江和吴用被埋进黄土,才意识到自己不过是徒劳一场。
在郓城当押司的宋江和乡村学究吴用,眼界狭窄,学识浅薄,他们只是在自己的小范围内发挥作用,忽悠李逵、王英这些莽夫还可以,像关胜、呼延灼这样的人他们根本无法欺骗(这些人投降梁山只是为了保命,等着招安)。鲁智深和武松则有着自己的主张,他们并不看重招安,反而准备了各自的打算:“招安无用,还是各自散伙比较实际。”他们清楚,招安不仅无利,反而可能是困境的开始。
然而,吴用却另辟蹊径,提出了一个自认为高明的计划:“马军把马拴好,步兵安排好军器,水军整顿船只,大家都要做好准备。等朝廷的军队一来,我们先打一两阵,定能将他们打得魂飞魄散,到时再做商议。”他以为,朝廷没有认识到梁山军的强大,通过几场战斗便能证明自己的实力,借此在招安谈判中占得更多的优势。
可是吴用的想法过于简单,完全没有意识到赵家江山自宋初便施行了“强干弱枝”的策略,地方军阀的强大只能让皇帝感到威胁,任何时候,朝廷都不会允许地方势力过于膨胀。正如那句古老的民谚所言:“曲木为直终必弯,养狼当犬看家难;蜜浸黄莲终须苦,强摘瓜果不能甜。”吴用竟然尝试通过杀官军来提升梁山军的威望,这个策略无疑是致命的:越杀官军,朝廷对梁山的恨意就越深,招安的机会也随之渺茫。
更糟的是,吴用的聪明才智,在阴险狡诈的蔡京、高俅、童贯面前根本不值一提。蔡京早就深谋远虑,制定了“以盗治盗”的战略,童贯和高俅则严格执行这一计划,通过数次战役,最终成功地将梁山军置于死地。通过巧妙的布局,蔡京和高俅的真正目的并非打败梁山,而是通过一系列战斗来削弱地方军阀,消耗他们的力量。
而实际上,这些战斗的结果并不止影响梁山军,连辽国、田虎、王庆、方腊等地方势力也在这些阴谋下落败。虽然梁山军的英勇战斗屡次获胜,但他们所消耗的是他们自己的实力,最终的赢家,反倒是蔡京等朝廷奸臣。这些奸臣的阴谋,通过层层设计,让梁山军逐渐走向了灭亡,而背后的大赢家依旧是朝廷。
宋江与蔡京最终达成协议,梁山军正式招安。这一次,蔡京并未反对,朝廷也没有阻挠。然而,梁山军的尾巴依旧很大,宋江依然试图作为新的军阀扩展自己的权力。朝廷此时决定拆分梁山军,以确保新的平衡,分配后的梁山好汉们虽各有去向,但这也让原本的梁山力量大为削弱。
宋江和蔡京的某些做法出乎意料的默契:一百单八将同时封官显然是个不可行的计划,而最终只有四分之一的好汉得到了封赏。吴用在策划时也愚蠢地认为可以用自己的计谋反击朝廷,但面对狡猾如狐的蔡京,他的聪明才智在这场权力游戏中显得完全无力。最终,宋江、卢俊义、李逵都被毒死,吴用则悬吊树上,而那些曾经阴谋深沉的蔡京、高俅等人依旧在朝廷中安享荣华。
这一切的结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疑问:吴用与蔡京等奸臣的阴谋手段相比,究竟有多少胜算?梁山军的悲剧,最终到底是谁的胜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