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52年,正值唐宣宗大中六年,唐朝的这位皇帝在位时以其英明的治国方略与锐意改革著称。他以任用贤能、力主削藩为国政的核心,被誉为“小贞观”。然而,唐宣宗在晚年陷入了迷信,沉迷于长生不老之术,最终因服用丹药而英年早逝,享年五十。随后的唐懿宗与唐僖宗,虽然继位,但因其奢侈纵欲、任用权臣导致国家治理的松懈,最终使得宣宗时期的成果尽失。随着地方藩镇的割据局面愈发严重,唐朝中央权力逐渐衰弱,最终黄巢起义爆发,长安城内满目疮痍,局势动荡不安,开启了另一个乱世时代。
在这一时期,四位出生在大中六年的年轻人逐渐崭露头角,他们抓住了时代赋予的机遇,各自走上了独霸一方的道路。
首先是后梁太祖朱温。朱温生于一个普通的平民家庭,父亲早逝,母亲带着他和兄弟们投靠了徐州的刘姓地主。家中的长子性格老实,二子朱存稳重,而朱温则性格较为活跃,喜爱舞枪弄棒。随着黄巢起义爆发,朱存和朱温参与了义军,凭借勇猛的战斗力,很快赢得了黄巢的器重,成为了义军的中坚力量。随着起义军的失败,朱温转投唐朝,参与了与晋王李克用等联合剿灭黄巢起义军的战斗,并因功被封为梁王。随着权力的不断膨胀,他逐渐掌控了关中地区,最后以武力逼迫唐哀帝李祝禅位,自己登基称帝,国号梁,年号开平,时年朱温五十六岁,正式开启了他作为割据军阀的时代。
接着是吴越太祖钱镠。钱镠原是一个私盐商人,后来受杭州富商董昌的邀请参军,因在王郢叛乱中表现出色,被任命为偏将军。在黄巢进军杭州时,钱镠立下赫赫战功,董昌被任命为越州防御使,而钱镠也随之被任命为左武卫大将军和杭州刺史。随着董昌建立了大越罗平国,钱镠因不忍百姓遭受战乱的苦痛,数次劝谏董昌,希望避免不必要的冲突,然而董昌依旧固执己见。无奈之下,钱镠发动了兵谏,最终董昌被迫向朝廷请罪。自此,钱镠逐渐实际控制了吴越地区。至梁龙德三年,他正式建立了吴越国,时年钱镠已年过七十。
第三位是吴太祖杨行密。杨行密早年为庐州的牙将,后升任庐州刺史,并归顺淮南节度使高骈。因高骈的请求,他改名杨行密。到了乾宁二年,杨行密被封为弘农郡王。随着吴越王钱镠的军队攻入苏州,杨行密派遣周本进行防守,但最终苏州失陷。经过精心的准备,杨行密反攻钱镠军队,并在杭州一战中大败其军,俘虏了钱镠的大将顾全武。通过数年的激烈战斗,杨行密逐步在江淮地区站稳脚跟,最终被封为吴王,开启了割据的局面。他成功遏制了朱温南下的步伐,确保了江南一带的稳定,为后来的南唐政权奠定了基础,并为唐宋交替时期的南方割据势力与北方中原政权并存局面打下了根基。他因此被誉为“十国第一人”。杨行密去世时,年仅五十四岁。唐朝追谥他为吴武忠王,后改为吴孝武王,他的儿子杨溥即位后,也追尊他为武皇帝。
最后是楚武王马殷。马殷自称是汉伏波将军的后代,早年做木匠,后来参加秦宗权的部队,因勇猛表现屡次晋升。在后梁朱温称帝后,马殷已控制了湖南全境。朱温任命他为武昌节度使,并封为楚王。公元907年,马殷建立了南楚国,成为五代十国时期的割据势力之一。
这四位年轻人,虽都出身平凡,生于盛世,却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抓住了机会,从镇压叛乱中崛起,逐渐建立起各自的政权,正如陈胜所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