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功盖淝水的钟离之战为什么如此冷门?历史上少见的百万“正战”
创始人
2025-09-04 12:04:26
0

钟离之战是发生在南北朝时期,南梁和北魏之间的一场大规模会战,双方皆号称百万人马,主将韦睿和元英也都是当时的顶级名将。最终“韦虎”大败“儒王”,取得了“南北交战以来南朝未有之大捷”,稳定了新生的梁国政权,而北魏经此一战国力大损再无力南征,最后自爆于“六镇起义”,史家称“钟离之胜,功盖淝水”。

?

然而钟离之战在历史上的知名度却很低。这固然有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频繁,宋齐梁陈存在感低的因素,也与这是一场少见的“正战”有关。

一、兵力相差不大

虽然此战也挂有“以少胜多”的头衔,但实际上双方投入的兵力并不悬殊,且都是正规军,输赢对哪一方都没有戏剧效果。

魏军兵力:

首先,元英率众十万南讨,“诏英使持节,加散骑常侍,征南将军、都督扬徐二道诸军事,率众十万讨之,所在皆以便宜从事。”

?

五月,又命元遥统军南下,从《元英传》的诏书来看,两人合计有二十万,“壬午,诏尚书元遥率众十万南讨。”

七月,又征兵十万,命元诠率领加入战场,“诏发定、冀、瀛、相、江、肆六州十万人以济南军。诏平南将军、安乐王诠督后发诸军以赴淮南。”此时魏军合计三十万人。

九月,元英轻松击败梁军主力,随后直取钟离,北魏又命邢峦领兵七万参与,但邢峦极力推辞,于是改为副将杨大眼率军跟随元英。

此时进围钟离的魏军在不考虑耗损的情况下共三十七万。《梁书》中所称百万并不足信。

梁军兵力:

《梁书卷十二》载:“高祖遣征北将军曹景宗,都督众军二十万以拒之。……时城中众才三千人,义之督帅,随方抗御。”《梁书卷九》又说,“高祖诏景宗督众军援义之,豫州刺史韦睿亦预焉。”

?

梁军兵力有曹景宗的二十万加上驻军合肥的韦睿五万兵力共二十五万。

虽然双方实际并没有号称的百万之众,但参战兵力能达到62万,历史上也是少见的大会战。

二、既无昏招也无神操作

双方都派出了自己的第一流武将:北魏的元英、杨大眼,南梁的韦睿、曹景宗、昌义之,导致双方在军事上的处理都十分合理,既没有将领昏招迭出,自断手脚,也没有哪一方突然神仙操作戏耍对方,所以也缺乏吸引眼球的戏剧性。

1、元英

元英,本名拓跋英,孝文帝改革后改姓元,他出身王室,“性识聪敏,善骑射,解音律,微晓医术”。孝文帝时期,拓跋英在与南齐的汉中之战中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进军时快捷如风,以伏兵计两次大破齐军,退兵时张弛有度,颇有“诸葛遗风”,时人称之为“儒王”。

?

孝文帝死后,继任的宣武帝也对其委以重任,尤其是义阳之战,元英战术灵活,以三万破十万,使魏军一举取得东西两方向作战的胜利。此战后,拓跋英封中山王,食邑一千户。

不过,英雄也有走麦城的时候,拓跋英指挥的钟离之战,是北魏建国后第一次惨败,也是损失最严重的一战。但总的来说,拓跋英战绩突出,为北魏立下了赫赫战功。

2、杨大眼

杨大眼,氐族。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勇将,他的骁勇可比三国时的关羽张飞。魏晋时期,若称将军武力,辄以关张作比。然而近三百年的南北朝,为后人公认可比关张的猛将,三人而已。刘宋时候的檀道济,南陈时候的萧摩诃,以及北魏时候的杨大眼,史称“当世推其骁果,皆以为关张弗之过也!”

?

此外,杨大眼还以行走迅捷著称,史载其“便出长绳三丈许,系髻而走,绳直如矢,马驰不及。”

孝文帝时,杨大眼为军主(一军主将)从文帝南征,以勇敢善战著称。宣武帝时,率军迫降南齐大将裴叔业,以功拜直阁将军,梁江州刺史王茂攻魏荆州时,杨大眼奉命督军反击,大破梁军,功封平南将军。

钟离之战后,被免官徙往营州为兵。永平年间,被重新起用为假平南将军,隶属都督元遥,后出任荆州刺史,威慑蛮众,卒于任上。

3、韦睿

韦睿,南朝梁武帝时的名将,西汉丞相韦贤之后。

?

韦睿指挥果断,谋略过人。公元505年,韦睿督军北伐,攻小岘城。魏军出千人在门外布阵,诸将皆认为梁军远来疲敝不可进击,独韦睿以为,击败这些“勇悍之人”可一鼓作气拿下岘城,于是力排众议,率军出击,果然小岘城一战而定。

同年,韦睿又进军合肥,结果久战不下,他在考察四周山川地势后,决定引肥水灌城,最后大破魏军,斩俘一万余人。从此北魏人对其颇为畏惧,称他为“韦虎”。

除了军事水平,韦睿为人所称道的还有他的稀世风度,史载韦睿爱兵如子,“士卒营幕未立,终不肯舍。井灶未成,亦不先食”。而且韦睿一生廉洁,家无余财,但对亲朋故友却颇为大方。

毛主席也对韦睿颇为赞赏,他对韦睿的批语有二十五次之多,除了特别推崇的“仁者必有勇”以外,还有像“躬自调查研究”、“机不可失”、“以少击众”、“善守”、“不贪财”等等这一类的批语,并多次提到:“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

?

4、曹景宗

曹景宗,南北朝时期梁朝开国名将,刘宋征虏将军曹欣之之子。

史载,曹景宗幼善骑射,好猎,少以胆勇闻。齐明帝时,领天水太守,平定境内蛮族骚乱,后随太尉陈显达攻北魏,以奇兵二千破魏军四万。建武二年,孝文帝率军进攻南齐,时任偏将的曹景宗,每次作战都冲锋在前,多有斩获,因功升为游击将军。

?

后来曹景宗与雍州刺史萧衍结为深交,随后一路破郢城,败南齐征虏将军王珍国,攻取建康,助萧衍夺取帝位,萧衍称帝后,进号平西将军。钟离之战后,升任侍中、领军将军,两年后于赴任江州刺史途中病逝,谥号“壮”。

5、昌义之

昌义之,南北朝时期南梁名将。

昌义之少有武干,原为南齐大将曹虎麾下偏将。曹虎入朝后,昌义之留在雍州,效命于新任雍州刺史萧衍,受其厚待,协助萧衍起兵夺位。萧衍称帝后,进号为冠军将军。505年,萧宏出征北魏,昌义之率军为前锋,攻拔梁城。后因梁军主力溃败,被迫移军扼守钟离。

?

钟离之战后被封为平北将军、北徐州刺史、都督北徐州诸军事。死后获赠车骑将军,谥号“烈”。

三、此战对双方的影响并没有立即体现

虽然后来可知,这是南梁得以立国的一战,也是北魏损失大量军力而后逐渐被六镇取代的一战,但当时肯定不能预见。

钟离之战前,北魏政权的稳定性远远高于之前的前秦,钟离之战后十几年才爆发六镇起义北魏彻底over,这很难让人联想到此战对北魏的影响竟如此之大。

而对于南梁来说,钟离之战前,萧衍还主动北伐,看不到丝毫的弱势,钟离之战后,虽然萧梁发动反击,但连北魏在汉中、淮南、荆襄的钉子都未拔出,更会让人误以为此战对南梁没有多少助益。但人们往往忽略了,守江必守淮,如果此战南梁战败,淮河防线就被突破了,这对刚刚立国五年,统治还不稳固的南梁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

?

综上所述,钟离之战不出名,是因为这是一场少见的“正战”,双方兵力接近,将领也都是实打实的名将,既没有悬殊的兵力,士兵也没有精锐和杂兵的差距,更没有将领昏招迭出,自断手脚。此战只是南北双方的综合国力在军事上的较量.

公元502年,梁国初建,北魏乘火打劫,屡次进犯。于是梁武帝萧衍决定发起大规模的北伐。505年,萧梁以兄弟萧宏为主帅,主攻洛口方向,韦睿等进攻合肥方向,萧昞等进攻徐州方向,桓和等进攻青兖方向。

然而南梁发动的这次超大规模的北伐行动,却被萧宏一个人的愚蠢葬送了。当时韦睿所部已经拿下小岘城,又水灌平阳,破肥城,进驻东陵,据北魏的甓城仅有二十里之遥,就在双方将要会战之际,却突然收到萧宏战败的消息,萧衍只得下诏让众军班师。

当时梁军主帅萧宏,因畏惧北魏军,不敢出战,全军龟缩在洛口。有天夜里,梁军大营发生夜惊,萧宏以为是北魏军偷袭,便只带了几个亲信,置十几万军队于不顾,仓皇出逃。

?

主帅逃走,群龙无首,消息传开,军队瞬间崩溃,士兵们争先逃跑,丢盔弃甲,消息传到北魏主将元英那里,元英当即下令追杀。萧宏这一跑,梁军损失五万多人,武器辎重不计其数。

北魏皇帝元恪见南梁军队溃散而去,下令元英乘胜南下,荡平南梁。元英接令后迅速率军队南下,首先夺占马头(今安徽怀远县),距离钟离仅一步之遥。

钟离北临淮水,是守江必守淮的关键一环,所以萧衍立即命令北伐前锋昌义之留驻钟离,加紧整修工事,加固城墙,做好迎战准备。

?

不久,北魏共三十七万大军从三个方向包围了钟离,主将分别为元英、杨大眼和萧宝寅,由于北魏大将邢峦不赞同打这一仗,元恪临时派萧宝寅接替了邢峦。

而此时的钟离守军只有三千人,就是这三千人,让北魏军吃尽了苦头。

由于钟离城北临淮水,不利进攻,元英便在位于淮水中的邵阳洲两岸搭起了连接淮水南北两岸的跨河长桥。元英驻军南岸,负责攻城;杨大眼据北岸,负责粮运补给,萧宝寅则确保桥梁本身的畅通与安全。

北魏军以车子载运大量泥土,欲填平围绕钟离城四周的沟堑,并利用冲车撞击城壁,再以车轮战法连续猛攻,但却遭到城内守军顽强的反击,而昌义之亦及时以泥土敷填损坏的城壁,导致魏军死伤上万。

?

最后北魏军还是填平了护城河,对钟离城展开猛攻,接下来的剧情就跟电视剧差不多了,攻城战注定要死很多人,尤其是城高墙厚、守军战斗意志又极其顽强的情况下。

北魏军死伤惨重,至死不退,就这样死了一批接着一批,以至于城下的尸体堆得与城墙差不多一样高,战况极其惨烈。“义之善射,其被攻危急之处,辄驰往救之,每弯弓所向,莫不应弦而倒。一日战数十合,前后杀伤者万计,魏军死者与城平。”

?

为了打赢此战,萧衍亲自主持战局,先是命曹景宗率二十万大军支援钟离,然而曹景宗率军到了道人洲后却急功冒进,不听萧衍之命,导致将士死伤甚多。萧衍听闻后,大怒。下诏韦睿入朝觐见,并赐他龙环御刀,说:“诸将有不听命令的就斩了他。”就这样驻扎于合肥的韦睿军也加入此战。

?

韦睿到任后火速发兵,通过钟离城西南的阴陵大泽,与驻扎于道人洲的曹景宗会合,随后又乘夜抵达邵阳洲,在南梁太守冯道根的规划下一夜之间筑起一座营垒,与魏营相距仅百余步。

翌日,元英看到奇迹般出现的梁营大惊,用棍子敲着地说:“怎会如此神速!”同时,曹景宗怕钟离城中因危急而恐惧,派人潜渡淮水,通知钟离守军援兵已到,众人接获此报,尽皆士气大振。

随后,杨大眼率万余骑兵来战,所向披靡。韦睿把车辆串起来连结成阵,杨大眼会合骑兵将之包围。韦睿指挥强弩二千一齐发射,洞穿魏军铠甲,杀伤很多,并一箭贯穿杨大眼右臂,迫使其撤离。

?

次日清晨,元英又率兵来战,韦睿坐白木小车指挥部队接战数次,魏军急切难下。当晚魏军又实行夜袭,梁军惊乱,韦睿登上城楼厉声呵斥才安定下来。

就这样,战争转眼已经打了四个月,韦睿在外围与北魏军僵持对峙,城内的守军承受着压力。但是北魏的几十万大军,却仍然没有攻破只有三千守军的钟离。

?

元恪承受不住损失,要求元英退兵回国,但是元英不愿接受耻辱的事实,请求再给一些时间。然而留给北魏军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507年三月,淮水暴涨七尺,韦睿乘机以梁郡太守冯道根、庐江太守裴邃、秦郡太守李文钊等以水军对魏军发动攻势。然后又用小船载草,灌上火油,放船来烧魏军桥梁。风急火猛,敢死之士拔除木栅,砍断桥梁,水流又急,转眼之间,桥栅全被破坏。

?

冯道根等人都亲身搏斗厮杀,军士们奋勇作战,喊声震天动地,无人不是以一当百。魏军大败,元英与杨大眼各自奔逃,魏军投水而死及被杀者各达十余万,昌义之见状亦率兵冲出钟离城,追击败退的魏军,生擒十余万人。魏军阵亡将士遍布淮水百余里,而元英等仅以身免,逃至梁城。

魏军趋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其余释甲稽颡,乞为囚奴,犹数十万。

——《梁书卷十二》

萧衍派中书郎周舍到淮河边劳军。韦睿把缴获的物资堆积在军门,周舍观看后,对韦睿说:将军缴获的真和熊耳山一样高啊!“收其军粮器械,积如山岳,牛马驴骡,不可胜计。”

此战后,韦睿因功晋爵为侯。而北魏方面,元英及萧宝寅削爵为民,杨大眼则流放至营州充军。

钟离之战是北魏建国一百多年来,败的最惨的一次,也是南方政权继刘裕北伐大捷后最辉煌的一次胜利。此战令北魏损兵数十万,使得中央偏弱地方崛起,间接导致了六镇起义,而南方则一改元嘉北伐后积贫积弱的局面,作为南梁的立国之战,为南梁赢得了半个世纪的和平,同样将南北战线推回到淮河一线,钟离之胜,功盖淝水。

相关内容

“让世界看见河西走廊——从...
↑ 这是9月5日拍摄的“让世界看见河西走廊——从上海出发”活动现场...
2025-09-06 00:50:30
原创 ...
顺治,清朝的第三位皇帝,是康熙皇帝的父亲。虽然他出生在太平盛世,但...
2025-09-06 00:36:46
原创 ...
东汉末年,战乱四起,群雄逐鹿。每当谈及这一历史时期,三国的名字常常...
2025-09-06 00:36:41
原创 ...
对于许多勤奋的学子而言,他们花费了十年的光阴,心血和努力,只为在考...
2025-09-06 00:36:35
原创 ...
开封府的八位勇士分别为王朝、马汉、张龙、赵虎、董平、薛霸、李贵和娄...
2025-09-06 00:36:34
原创 ...
梁山好汉里最让人热血沸腾的武力话题,莫过于武松和鲁智深谁才是 "步...
2025-09-06 00:36:24
李为学:王阳明和大礼议
◭ 王阳明燕居像[明]蔡世新 绘,上海博物馆藏 有明一代思想家影响...
2025-09-06 00:35:57
山西平定县巨城镇上盘石村 ...
春夏之交,阳光洒向大地,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巨城镇上盘石村的古建筑,...
2025-09-06 00:35:40
原创 ...
1935年深秋,当中央红军历经千难万险抵达陕北时,这片贫瘠的黄土地...
2025-09-06 00:35:36

热门资讯

原创 三... 历史中讲道理的案例比比皆是,但一旦遇到问题却常常感到迷茫,这恐怕是大多数人普遍的心态。我自己就是这样...
原创 民... 天津,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自古以来,天津因其优越的漕运条件而繁荣发展。隋朝时...
原创 宋... 宋朝打架弱,总打败仗,但越输宋朝反而越有钱了,这是怎么回事? 当时宋朝被边上的辽国西夏,轮番揍大宋,...
原创 大... 话说州吁、石厚得胜而归,但因其“好兵、弑桓公,卫人皆不爱”。州吁对石厚说:“老百姓还不服我,怎么办呢...
从码头到硅谷:粤商400年草根... 善思录:(陆天然/文)在珠江口咸淡水交汇处,一群光着脚的岭南汉子用扁担挑出了中国最早的全球化贸易。从...
原创 清... 历史的编写并非像写小说那样简单,它充满了复杂性。很多人以为历史的难点在于史料的收集,实际上,收集史料...
原创 李... 李宗仁,这位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至关重要角色的历史人物,曾被评价为“新中国成立的支柱之一...
原创 李... 朱元璋成功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大将徐达和常遇春为明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是徐达,他屡次南征北...
原创 满... 在帮助雍正登基以后,邬思道果断离开了雍和宫。其实这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读过这本书的人都知道,在雍正...
原创 哈... 最近,哈佛大学的教授提出了一个建议,旨在缓解中美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教授建议中国借鉴北宋时期的澶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