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许多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人物都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记忆。而在这些英雄中,有一位因为他手中的“七星子手枪”而被大家铭记,那就是“老孟”张永言。他的故事,也在李晓明的小说《平原枪声》中得到了生动的再现。对于冀南地区的抗日斗争,这部小说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许多场景,比如智斗白吉会、狱中斗争以及七打肖张镇等,都成为了那个时代人民奋斗的缩影,尤其是那些年纪稍大的读者,往往可以脱口而出书中的经典情节。
李晓明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小说家,更是一位亲身参与过抗日斗争的历史见证人。他在《平原枪声》中的人物和故事,实际上都来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而张永言,正是小说中“老孟”的原型之一。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位英雄,李晓明在1978年特意撰写了一篇名为《老英雄张永言》的文章,通过细腻的笔触还原了张永言的英雄形象。
在这篇文章中,李晓明对张永言的外貌与气质做了生动的描绘:“张永言,当时年已50岁,身材高大,体格健壮,花白胡子总是刮得光光的,身穿浅灰色粗布棉袍,腰束白布带,棉袍的前身经常掖在腰间,走起路来,健步如飞。他手使一把七星子手枪,枪把拴着一根线绳子,斜挂在胸前,威风凛凛,气势不凡。” 从这几句文字中,我们仿佛能看到一个英勇无畏的抗日英雄,他的每一个细节都跃然纸上。
张永言不仅因这把“七星子手枪”而得名,也因其在抗日战场上的英勇表现而成为了枣强地区家喻户晓的人物。无论是老百姓还是当地的官兵,提到“七星子”这个名字,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张永言那不畏艰险、冲锋陷阵的形象。更值得一提的是,张永言手中的“七星子”不仅仅是一把普通的手枪,它所代表的,正是那个年代人民与侵略者不屈抗争的精神象征。
对于这种特殊的“七星子”手枪,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在民国时期,许多枪械都有自己独特的俗称,这些名字通常根据枪支的容弹量而来。例如,“五封子”指的是7.65毫米勃朗宁1906的仿制型,“六轮子”是指那种有6发弹仓的转轮手枪,“八音子”是M1900等。此外,还有像“九子连”和“十子连”这样的名字,指的是特定的毛瑟或改进型勃朗宁手枪。
但与这些普遍的手枪命名方式不同,“七星子”的名字更具独特性,背后也有着自己的历史渊源。实际上,所谓的“七星子”指的是一种俄国制造的M1895纳甘转轮手枪,这种手枪的最大特点就是其容弹量为7发,且其部分批次的枪身上刻有红色的五角星,象征着苏联的红星革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带有“七星”标志的手枪便被广泛称为“七星子”,成为了抗日战争时期一把标志性的武器。
在网络上曾有人误将“七星子”与M1911手枪混淆,认为它们的容弹量相同。事实上,这一说法并不准确。M1911的弹匣容量为7发,但它并没有刻上红星,且其口径较大,通常被称作“大眼撸子”。而“七星子”真正指的是那款带有红五星的纳甘转轮手枪,这种手枪的特色和历史背景,使得它成为了当时最为标志性的武器之一。
“七星子”不仅仅是一把普通的武器,它承载着一段血与火的历史。它代表的是抗日战士的英勇与坚持,是一代人心中无法磨灭的记忆。而张永言,正是这一段历史的见证者和践行者。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他和他的“七星子”一起,谱写了一段属于中国人民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