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历史的女人——第37期)
蒋介石晚年的生活习惯非常规律,保持得相当好。根据历史学者吴基民的记载,可以总结出他生活中的三个显著特点:
首先,从饮食和日常作息来说,蒋介石对酒、烟及咖啡毫无兴趣,甚至不曾养成这些习惯。按照他的习惯,他平时大多饮用白开水,这也显得他的生活简朴而健康。
其次,蒋介石的饮食要求也不高,他并不追求精致丰盛的菜肴,日常的饭菜非常简单,基本上都是些粗茶淡饭。这种简单的饮食方式,也展现出他不贪图享乐的生活态度。
最后,蒋介石还特别重视日常的锻炼,每天清晨起床后,他都会进行一套他自己创造的早操。同时,他也会静坐两次,帮助养心,每天还会祷告两次,保持心灵的平静和宁和。这些习惯非常有规律,几乎年复一年,连他每天写日记也成了日常必修的功课。
正因为有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蒋介石直到80岁时,依然身体健康,医生体检时也未发现高血压、糖尿病等老年人常见的病症。尽管他的身形较为瘦弱,但体格依然非常坚韧。然而,1969年的一场车祸,却改变了他的身体状况。
这场车祸的发生充满戏剧性——1969年9月16日上午,蒋介石在阳明山主持军事会议,状态非常好,还发表了讲话。会议结束后,按照他一贯的作息安排,蒋介石和宋美龄像往常一样吃过简单的午餐,下午四五点左右,如果天气晴好,他们会到台北郊区散步,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这天也不例外——9月16日下午5点,蒋介石和宋美龄散步后,坐上专车准备回到阳明山官邸。车行至半道时,在一个大弯道处,一辆军用吉普车突然从公路局客运站的左后方窜出,与蒋介石专车的前导车迎面相撞。前导车司机立即紧急刹车,然而蒋介石的专车还是撞上了前导车,造成了蒋介石头部和鼻梁的轻伤,鲜血流了出来。
当时,负责执勤的何占斌回忆称:“宋美龄整个人被摔倒在车厢里,我赶紧把她扶起来……大家最初都以为她受伤较重,因为她一直喊疼,但实际上蒋介石受伤更严重。蒋先生始终保持着严肃的神情,坐在那里,鼻子流血……”
事发后,蒋介石夫妇立刻被送往荣总医院,而阳明山仰德大道也被宪兵部队封锁,开始调查事故原因。
最初,外界普遍猜测车祸是有人故意暗杀蒋介石,因为回顾他的历史,暗杀事件几乎伴随着他的一生。比如,1931年夏天,王亚樵曾组织暗杀蒋介石,1935年11月1日,南京晨光社记者孙凤鸣也曾持枪图谋蒋介石的性命。此时在台湾,蒋介石也并非没有敌人,暗杀的可能性看似不无道理。
然而,经过蒋经国的全面调查后,真相却令人意外——车祸并非蓄意谋杀。蒋介石的贴身副官翁元回忆道:“那辆突然蹿出的军用吉普车,原本是某师长的专车,他急于下山,结果与蒋介石的前导车发生了迎面相撞。”
而蒋介石专车发生车祸的真正原因,则与司机的操作失误有关。根据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员杨天石的描述:“专车司机在刹车时,因过于紧张,误踩了油门,结果猛撞上了前导车,导致了剧烈碰撞,专车引擎室受损,严重凹陷。”
这场车祸的调查结果堪称戏剧化——两个意外的因素合力造成了一场重大事故。一个是急于下山的军用吉普车,另一个则是专车司机的紧张失误。
既然是意外,那就没有必要再去猜测是否是暗杀。涉事的人员也因此受到了惩罚:负责的师长失去了职位,尽管命保住了,但如果发生在其他地方或朝代,撞到蒋介石的车,恐怕会面临更严重的后果。专车司机也受到了军法的处理。
关于蒋介石和宋美龄的伤情,两人的情况也颇具戏剧性。虽然宋美龄痛苦不已,喊叫着伤痛,但她的伤势其实只是膝盖和腿部的外伤。而蒋介石看似没有大碍,依旧稳如泰山,然而他的伤势实际上更加严重——他的胸腔,特别是心脏部位,受到了巨大的撞击。
吴基民对此特别记载道:“蒋介石的前胸和心脏部位直接撞上了防弹玻璃,内伤极其严重。”
蒋介石的私人医生熊丸在回忆录中也提到:“车祸后的一次例行体检中,我在蒋先生的心脏大动脉中听到了杂音,这是以前从未出现过的。我们怀疑这与车祸导致的心脏瓣膜受损有关。”
这场车祸后,蒋介石的健康迅速下滑,体力衰退,手部开始出现震颤,连他坚持了多年的日记也不得不在这时停笔。美籍作家陶涵在《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提到,蒋介石的心脏病发作时,熊丸为他注射了紧急药物,尽管暂时保住了性命,但蒋介石随即陷入了昏迷,并且昏迷长达半年之久。为了挽救蒋介石的生命,家人特地从美国请来了华裔名医余南庚博士,但对于已经接近生命终结的蒋介石来说,任何治疗手段都显得无能为力。
然而,要想解读蒋介石之死,不能只看车祸的影响,还必须全面考虑他的晚年生活状态。车祸虽然对蒋介石的健康造成了重创,但这只是导致他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有三个主要的因素,其中第三个原因更具争议,至今仍让人怀疑。
第一个因素便是外交压力。蒋介石败退台湾后,心情愈加郁结,始终无法释怀反攻的梦想,而美国这个唯一的支持者,却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逐渐与蒋介石疏远。特别是在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台湾被“请离”。接着,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并与中国建交,对蒋介石来说,是一次极大的打击,他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也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第二个因素则是蒋介石对儿子蒋经国继承问题的焦虑。在蒋介石身体逐渐衰退的情况下,接班人的问题成了他心头的重负。他在处理接班问题上费尽心力,甚至在自己的健康日益下降时,依旧在为蒋经国铺路。
第三个原因则与蒋介石晚年的手术密切相关。1974年11月,由于感冒引发肺炎,蒋介石的肺部出现积水。尽管医生认为肺积水并不会立即危及生命,但蒋介石的私人医疗小组依然建议暂时不进行手术。然而,蒋介石的亲戚孔令伟提出,应该进行手术抽取积水。在宋美龄的坚持下,手术最终被执行,结果却导致蒋介石病情恶化,最终不治身亡。
这场手术成为蒋介石死亡的一个关键节点,也给他的死因增添了更多谜团。不论是出于好心,还是另有动机,蒋介石的死因至今依旧充满了争议和疑云。
(文/说历史的女人·绿火)
参考资料:
1:李松林《晚年蒋介石》;
2:王丰《蒋介石死亡之谜》;
3:陶涵《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的奋斗》;
4:吴一舟《蒋中正行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