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在位61年期间,南征北战,披荆斩棘,平三藩、收复台、战沙俄,一路开挂,可谁曾想,这么有作为有才能的一个皇帝,晚年失策,祸起萧墙,兄弟阋墙,留下了九子夺嫡的传说。
那么,康熙诸儿子明知道这些兄弟个个实力都不弱,为何放着好好的王爷不当,硬是提着脑袋冒险参与竞争激烈的夺嫡之争呢?
清朝想当个无忧无虑的王爷也不易
从意义来说,当个无忧无虑的王爷不好吗?不担风险,不愁吃喝,多美的事啊!可实际上,清朝的王爷不是那么好当的,要面对诸多的困难。
清朝不同于明朝,明朝巴不得分散各个王爷各地就藩,留在京城反而是威胁。所以明朝的王爷到了一定年龄就必须出京,没有皇帝的圣旨,是不允许擅自入京的,虽过得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政治权力几乎为零。
而且出京就藩的这些王爷,一般都视为无可能继承皇位的人选,不过,也有靠天意当皇帝的,比如崇祯帝还在藩地学做木匠呢,“咣当”一下,摇身一变成了皇帝。
要是这样好事落不到自己头上,到了一定年龄出京就藩,也不错,比如明朝朱常洵出京就藩的时候,皇帝给他赏四万顷良田,这可是万历一次巨赏,而且除了盐税、茶税等税收,都归朱常洵。这可是多少王爷梦寐以求的的数字啊,就连朱常洵都觉得不好意思全拿,委婉要求拿一半就行。
不过,在明朝就藩的这些王爷是不允许参政的,几乎没有政治权力,将他们养成了硕鼠,导致就藩王爷忘记了自己原有的身份。据说,李自成攻陷洛阳后,福王朱常洵被李自成连同几头鹿放在一起煮熟,众人分吃,还美名为“福禄宴”。
当然,福王朱常洵没落得个好下场,是因为他生不逢时,不过,明朝藩王爷虽没掌握权力,但也算逍遥自在。而清朝王爷就不一样了,到了一定年龄只能开衙建府,在京城住着,没有皇帝的旨意,不能擅自出京一步。
而且必须留在皇帝的眼皮底下,还定了与明朝相反的规定:不赐土,不临民,不加郡国!
所以,清朝王爷比明朝的王爷苦逼多了,所有土地田地都是由内务府主管分拨的,他们想在民间挣点“外快”,那可就难了。
另外,清朝的俸禄也不高,除了铁帽子王没有递减外,其他爵位都是实行递减,爵位几代轮回之后,最后连个王爷都不是,就是个闲散的宗室,如果一直没有什么建树,搞不好就只剩下腰上那根黄带子充饥了。
如果有的王爷,说我只想做个清闲无忧的王爷,不要爵位,无心皇位,心甘情愿赋闲在家,行不行?
其实,在清朝是不允许的,清朝可不养吃闲饭的人,除非就像大阿哥胤禔被圈禁府邸,限制自由,管饭一辈子。
如果没有特殊例外,就必须强制当差,而且每个皇子都要参与朝堂早会,既然参加早会,无疑就要负责一些事务,要是你光领着俸禄不干事,皇帝哪天看你不爽,让你吃不了兜着走,所以,你不参政也可以,但手里必须有些不痛不痒的事务忙。
在《雍正王朝》中,十阿哥胤?和九阿哥胤禟虽没有职务,但也要参加朝会,因为皇子成年分府赐旗时,都是全部拔入五旗,五旗是由皇族宗室掌管,分别是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也就说,他们是旗主之位的小旗主,朝廷是给予一部分权力或分赏一些人口,貌似开销也大。
九阿哥胤禟额外收入是从江南各个地方捞油水,光江夏镇的油水他都吃不消了,八爷党的所有疏通经费都是老九支持的。十阿哥没职务没啥作为,花钱又大手大脚,而不得不借国库银子。也就是说,清朝王爷的经济状况并不乐观,如果不勤俭持家,维持生计都成问题。
而那些想赋闲在家斗蛐蛐,过着逍遥的日子的皇子,在皇帝看来,是丢皇家颜面的事情,这种不上进之徒,最终只找借口圈禁。
清朝皇帝对宗室很苛刻,如果无意触犯了皇帝的忌惮,大到削爵,并圈禁,小的罚俸禄,停掉一切职务,让你温饱都成问题,那时你还能愉快地当个无忧无虑王爷吗?
并且,清朝没有硬核规定,必须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只要谁优秀,深得皇帝的喜欢,谁都有机会成为下一个储君,这么好的机会,谁不愿意争取啊。而且康熙的儿子们,个个都很优秀,身边都有班底,外有力量,内有实权,凭什么都是同一个爹生的,你可以翻身当皇帝,我也可以搏一把!
天不遂人愿,树欲静而风不止
其实,除了太子胤礽外,其他人原本也就想当当个富贵王爷,但是天不遂人愿,康熙一废后,让他们看到了机会和希望,富贵王爷已不在个别儿子的考虑范围之内了。
本来他们觉得太子胤礽投胎投得好,出身富贵,一出生就被康熙立为太子,未来的皇帝,明摆着所有皇子都没有任何盼头,就算有想法也无可奈何。
胤礽从小到是太子,是未来的皇帝,大家当然早早给自己“投宝”,抱着太子这棵大树,以求日后老皇帝归天时,也好有个新靠山。
就在太子胤礽势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康熙疑神疑鬼,成天生怕太子惦记他这把龙椅,于是,他便开始出手打压太子胤礽。
太子胤礽眼看老爹不信任自己,地位一天不如一天时,心急了,最重要的是,成年优秀的弟弟也越来越多,如果再不争取坐上皇位,老爹把自己换了怎么办,于是,有了铤而走险的想法。
因此,皇帝成天疑心,太子成天揣摩,时间一长,父子离心,再加上康熙晚年比较注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相处之道,结果,在太子胤礽身上却感受不到这种亲情。
而胤礽在康熙面前连演个孝子,都懒得演,动不动就跟康熙顶撞,时间一长,俩人产生了裂痕,康熙心里也落下了疙瘩,认为这么大的重任怎能托付这样的儿子呢。
于是,康熙一鼓作气,直接宣布废掉胤礽太子之位,这下好了,康熙众儿子原本波澜不惊的心瞬间泛起了涟漪,太子这个嫡子一废,说明,他们这些庶出的,如果够优秀,有实力,也有机会被选为未来的皇帝。
虽说都是同一个爹的儿子,但是不同母啊,万一哪天看不爽,小时候干架的那桩事还记恨在心,当上皇帝了,秋后算账,岂不是冤死了,为了稳妥,索性争取自己当皇帝。
胤礽被废后,各自站好队伍,向皇位看齐,首先是大阿哥胤禔认为自己是长子,有优势,而且还有多次战功,太子之位非他莫属,于是,急于表现,结果,把自己玩完了,而且还顺便把八阿哥胤禩拉下水。
这下康熙意识到,这帮儿子都不是省油的灯,太子之位悬空,个个都虎视眈眈,搞不好有可能祸起萧墙,兄弟阋墙,于是,康熙复立胤礽太子之位。
虽然胤礽复立了,但父子之间已经有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和裂痕,经历一次冷宫后,心里很憋屈,心里更是不爽,几次发牢骚,说自己当太子当了几十年,康熙得知后,对太子失去了信心,最终,胤礽二次被废,再无机会翻身。
实际上,九子夺嫡,关键不在于“夺”这个字,而在于“嫡”这个字,嫡子被废,乍一看,大家身份都是庶出,谁都不比谁差,你能争我也能夺,所以出现九子夺嫡,并不是诸皇子出了问题,而是皇上出了问题。
中国历史上做太子能把位置坐出蘑菇来的,也只有胤礽一个了,显然,那些过早押宝太子胤礽的人,本想扶持和拥护太子,反而成了拉太子下水的人。
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不就是康熙自己通过一个行为联想出太子要刺杀自己吗?
“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肆恶虐众……”
太子胤礽被废,其余兄弟一下子就慌了,不是他们要夺嫡,而是康熙这个老爹逼着他们去夺。嫡子被废了,剩下的皇子谁怕谁啊,大家是庶出了,比的不就是实力吗?
那原本坚定做个胤礽后盾的四阿哥胤禛,眼看二哥彻底无缘皇位,自己便开始崭露头角,与八阿哥抗衡,谁料,大阿哥玩完也把八阿哥坑了,导致八阿哥一伙元气大伤,四阿哥胤禛顺理成章成为了雍正皇帝。
不争皇位,做个富贵和逍遥王爷行不行
其实,不争也可以,不过要看下一任皇帝的心情,康熙的十二阿哥无心皇位,后来因自己曾经实力问题,那也得经过一顿考验,无二心之后,才消停。而三阿哥胤祉抽身比较快,退出,领导一群文人作诗撰写文稿行不行。不行,你学问太高,没有做出投名状,对不起,你的存在威胁到皇权了,必须将他圈禁才安心。
自古成者王败者寇,八阿哥和九阿哥争不赢想退而求其次,行不行?不行,显然不现实,先是受雍正的重用,后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转而清算了这俩兄弟。康熙老爹临走前,还不放心,还嘱咐雍正,你得善待兄弟啊,老爹一走,雍正还是咽不下之前那口气,圈禁的圈禁,不待见地打压。不过,话又说回来,要是雍正当时没争赢,八阿哥胤禩上位,估计比这下场还惨!
你不争,打一开始都站队了,不争行吗?要是父亲康熙,你不能争,早早抽身,可能可以当个无忧无虑,老三胤祉不也早早抽身,康熙对他很满意吗?可到了雍正这里,就不怎么待见他了,所以他也没得到善终。
再说老十三胤祥,他能当个无忧无虑王爷吗?也不能,他能被雍正重用,也是很早就站雍正那边了,为雍正跑腿了,而且活活累死混个铁帽子王。
所以趁着还能一搏,索性就赌一把吧,就这样,剩下的几个皇子迅速结党,向皇位进军。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父亲康熙对儿子还算仁慈,雍正帝即位之后,不同一个妈生的,没有感情,又是政敌,必然会冲兄弟下手。
正是如此,就有了雍正篡位矫诏和残害兄弟的骂名,后来雍正写出了一本《大义觉迷录》,让曾静全国各地宣讲,这下越描越黑。
等到乾隆上位,一看老爹这做法妥,直接挨家挨户搜出来一把火烧了,到头来老爹煞费苦心弄出来的这本宣讲,被儿子给禁了,而且还将曾静给凌迟了。所以说,不争皇位,即便是父子,你不在位,照样什么都不是!
写到最后
由此可知,别说是王爷了,就算是皇上,不在位了,都有可能被儿子坑,同样,康熙诸位儿子为了自己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要放手一搏,况且当时嫡子被废,其他兄弟身份地位都同等,谁不想去争取属于自己的那份家产啊。当然,清朝是递减制度,自己窝囊不说,万一连累后代子孙连个爵位混不上,所以哪里有逍遥自在一说?